体重超标(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率高,王继光等全国注册登记研究)


超重和肥胖分别定义为:体重指数25.0~29.9 kg/m2、≥30.0 kg/m2。

研究者指出,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观察性和干预性研究,来评估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风险,以及在诊室外血压指导下的降压治疗是否可控制这类高血压。
未接受(左图)和接受(右图)降压治疗的人群中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中动态或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左图)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右图)患病率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接受和不接受降压治疗的受试者中,体重指数均与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

9月14日,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等发表的一项全国性注册登记研究提示,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说明诊室血压可能会高估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降压治疗的效果。
[1]The prevalence of masked hypertension and masked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 relation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 nationwide registry in China. Hypertension Research, 14 September 2022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中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6%和34%。
该研究同时也表明,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尤其适合用于评估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多因素校正分析中未接受和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动态或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风险的影响
但进一步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仅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关联,而与隐蔽性高血压无关。
在该研究中,根据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结果,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定义为24小时、日间或夜间动态血压分别≥130/80 mmHg、≥135/85 mmHg、≥120/70 mmHg,或者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
来源:
该研究从中国全国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血压监测登记研究中纳入2838人,其诊室血压均正常,即<140/90 mmHg,其平均年龄为54.9岁,45.3%为男士,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37.5%和6.1%,59.7%接受降压治疗。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52.3%、65.6%、70.6%;根据家庭血压监测结果则分别为38.6%、46.9%、42.2%。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该研究中分别有55.7%和58.6%的人存在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根据家庭血压监测结果,这两类高血压的患病率则分别为29.5%和42.1%。
西方人群结果再次验证中国研究证据:轻型中风患者3周双抗治疗有益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等开展的CHANCE研究显示,高危轻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在最初2周内有净获益,即新发缺血性卒中减少的益处超过出血风险的增加。POINT研究是一项与CHANCE研究类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亚洲房颤卒中预防:达比加群优势明显
众所周知,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然而,我国甚至亚洲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却很不乐观,明显不如欧美人群。那么,亚洲房颤患者是否有着与欧美人群不一样的特点?在拥有传统抗凝药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今天,怎样的抗凝治疗方案更适合亚洲房颤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5:01:11
0003吃辣可降低死亡风险,中美研究都这么说,但真的就有灵丹妙药吗?
近日,美国佛蒙特大学医学院公布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表明,红辣椒是个好食物,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主要是因心脏病和卒中死亡风险的降低。这项研究显示,在长达19年的随访期间,爱吃红辣椒的人死亡的风险比不吃辣椒的人降低36%,校正地理人口因素、生活方式和临床特征等潜在混淆因素后,常吃红辣椒可将死亡风险降低13%。【AHA2019】20%美国青春期女孩心脏健康状况不佳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9学术年会上,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研究发现,美国青春期女孩儿开始出现心脏健康问题,特别是黑人女孩和来自教育和收入水平较低家庭的女孩。在9~19岁的青春期女孩子中,约20%的女孩的心血管健康水平较低,达不到AHA提出的理想心血管健康的七个指标的一半。研究者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吸烟和酗酒以及缺乏锻炼,这使她们后期多会出现心脏健康问题。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近日,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报告强调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建议应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报告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为主的策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沉重杨进刚阜外2023-09-17 13:47:0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