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超标(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率高,王继光等全国注册登记研究)
该研究从中国全国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血压监测登记研究中纳入2838人,其诊室血压均正常,即<140/90 mmHg,其平均年龄为54.9岁,45.3%为男士,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37.5%和6.1%,59.7%接受降压治疗。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中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6%和34%。
但进一步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仅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关联,而与隐蔽性高血压无关。
多因素校正分析中未接受和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动态或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风险的影响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该研究中分别有55.7%和58.6%的人存在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根据家庭血压监测结果,这两类高血压的患病率则分别为29.5%和42.1%。
9月14日,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等发表的一项全国性注册登记研究提示,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说明诊室血压可能会高估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降压治疗的效果。
未接受(左图)和接受(右图)降压治疗的人群中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中动态或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左图)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右图)患病率
来源:
[1]The prevalence of masked hypertension and masked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 relation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 nationwide registry in China. Hypertension Research, 14 September 202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接受和不接受降压治疗的受试者中,体重指数均与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到的隐蔽性高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
超重和肥胖分别定义为:体重指数25.0~29.9 kg/m2、≥30.0 kg/m2。
研究者指出,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观察性和干预性研究,来评估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风险,以及在诊室外血压指导下的降压治疗是否可控制这类高血压。
该研究同时也表明,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尤其适合用于评估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中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52.3%、65.6%、70.6%;根据家庭血压监测结果则分别为38.6%、46.9%、42.2%。
在该研究中,根据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结果,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定义为24小时、日间或夜间动态血压分别≥130/80 mmHg、≥135/85 mmHg、≥120/70 mmHg,或者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七分之一居民一生中将发生精神障碍疾病
近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报告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结果。研究发现,除老年期痴呆外,6类精神障碍的终生加权患病率为16.6%,即七分之一的居民在一生中发生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该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子刊上,在国内精神卫生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六大类精神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21:030000苗条的人,也会有脂肪肝!上海新华医院研究
瘦,肚子也不大,就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并非如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等进行的研究显示,瘦人中脂肪肝也不少见。研究者强调,临床上不能以“胖瘦”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脂肪肝,该用超声检查还得用超声。这项研究中共对2715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研究,在其中810位体型偏瘦且腰围正常者中,发现17.5%的人罹患脂肪肝,占整个人群的5.2%。意大利研究称,红曲米也可致肌病和肝损伤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发现红曲(RedYeast)中含有天然降脂成分莫那可林,其化学结构与洛伐他汀类似。目前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降脂药物血脂康主要原料就是红曲。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的患者,含红曲的膳食补充剂或药物是不错的选择。然而,近期公布的一项意大利研究表明,其实红曲米也与他汀一样,会导致肌肉和肝脏受损。这项研究利用意大利自然健康产品监督系统,对红曲米的可疑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应对肥胖儿童居全球首位,我国发布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强调不喝含糖饮料
5月19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在北京发布。这一指南恰逢其时,但如何推广还需要切实的手段。我国肥胖儿童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7:05:440000河北医大二院学者称:心脏“油大”,房颤风险高
房颤是种常见病,但发生机制却不明确。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彩英、寇晨光等采用256层螺旋CT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有房颤的患者其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明显大于窦性心律患者。不过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相比,虽然后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和心周脂肪组织体积均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