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亚洲房颤卒中预防,达比加群优势明显)
亚洲患者颅内出血风险为何高于欧美人群?刘教授指出,一方面与亚洲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稳定以及监测困难、依从性较差、饮食结构多样化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亚洲人群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C1)变异性和CYP2C9基因型与欧美人群不同。
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率仅10%,不少人误用阿司匹林“抗凝”
RE-LY研究结束后,RE-LY-ABLE研究针对5 851例接受达比加群治疗的患者继续开展了长达2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可维持达4年以上,与RE-LY研究结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相当高比例的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卒中,这与华法林使用不方便(需要定期监测)、部分医生和患者误以为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同样有效、医生担心颅内出血风险等因素有关。即便在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也只有极少数定期监测INR;另外,华法林治疗强度偏低(INR为1.6~2.5),控制质量较差。
NOAC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更好,在亚洲患者中达比加群优势明显
纳入RE-LY研究、ROCKET研究、ARISTOTLE研究和ENGAGE研究的Meta分析进一步证实,NOAC在预防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方面明显优于华法林(RR=0.81,P<0.0001),其中150 mg达比加群优势最明显(RR=0.66,P=0.0001);与华法林相比,NOAC在减少出血性卒中(RR=0.49,P<0.0001)和死亡(RR=0.90,P=0.0003)上优势明显,颅内出血风险也明显降低(RR=0.48,P<0.0001)。
达比加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不只局限在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中,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达比加群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在中国香港开展的一项上市后观察性研究表明,达比加群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效果比控制最好的华法林(治疗窗内时间>56.2%)还要好,应用达比加群者的卒中年发生率降低至2.24%,而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的卒中年发生率仅依次降低至3.1%~7.34%、7.95%和10.38%。达比加群的安全性也最好,应用达比加群的患者颅内出血年发生率仅0.32%。接受达比加群治疗者的年死亡率也最低,为1.8%。
两位专家在总结时指出,在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预防方面,NOAC具有较高的获益/风险比,亚洲患者获益尤其明显,可逐渐取代华法林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在目前上市的4种NOAC(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中,达比加群在亚洲房颤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明显。
刘少稳教授指出,亚洲房颤患者尽管卒中风险与欧美患者没有明显差别,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颅内出血风险较高,是白人的4倍左右。在目前上市的4种NOAC的里程碑式研究(RE-LY研究、ROCKET研究、ARISTOTLE研究和ENGAGE研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亚洲房颤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亚洲患者。
会议现场
Connolly教授指出,NOAC不仅弥补了传统抗凝药物的诸多局限,而且对房颤卒中预防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经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其中达比加群在亚洲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然而,我国甚至亚洲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却很不乐观,明显不如欧美人群。那么,亚洲房颤患者是否有着与欧美人群不一样的特点?在拥有传统抗凝药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今天,怎样的抗凝治疗方案更适合亚洲房颤患者?
对比两个剂量的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相比,110 mg达比加群安全性更好(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150 mg达比加群则有更明显的疗效优势。值得注意的是,150 mg达比加群和110 mg达比加群在总体死亡率方面效果类似(HR=0.97,P=0.66)。
在近期召开的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上,加拿大McMaster大学Stuart Connolly教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答。
真实世界数据:达比加群疗效和安全性大胜华法林
在亚洲房颤患者中,NOAC尤其达比加群的优势更加明显。刘少稳教授指出,最新Meta分析表明,在减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等方面,亚洲患者从NOAC治疗中的获益明显大于非亚洲患者,110 mg和150 mg达比加群对亚洲患者的疗效均显著优于非亚洲患者。RE-LY研究显示,在亚洲人群中,达比加群在大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和所有出血事件等方面的安全性优势非常明显,两种剂量达比加群均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达43%。此外,达比加群的心肌梗死和胃肠道大出血风险均低于华法林。
亚洲房颤患者特点:颅内出血风险高于欧美人群
Stuart Connolly教授演讲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我国半数房颤患者属于卒中中、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然而,RE-LY研究显示,我国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者仅占10%,远低于北美(约65%)。
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临床III期注册研究RE-LY®研究亚洲人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非亚洲患者相比,亚洲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150mg BID)疗效更优:比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更多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高达55%;达比加群酯(150mg BID)安全性更佳:比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治疗颅内出血风险减少60%,大出血风险减少43%,且达比加群酯两种剂型和华法林相比均不增加心梗风险,不增加胃肠道大出血风险。
中年变穷,影响老年健康!美国研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决定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6月30日,JAMA心脏病学子刊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的纵向、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财富向上流动(upwardwealthmobility),即财富呈增长趋势,其65岁以后的心血管风险明显低于财富稳定的同龄人,而财富减少者65岁以后的心血管风险则高于财富稳定的同龄人。近22万人追踪32年研究:适量喝牛奶有益
牛奶,脱脂牛奶,酸奶……,多吃乳制品是不是更健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近日,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对3个队列近22万人追踪32年的研究发现,多吃乳制品,并不降低死亡风险。在考虑每隔4年乳制品摄入变化情况,并排除随访前4年死亡病例后,结果依旧如此。剂量反应分析显示,乳制品固然吃少了不好,但吃多了死亡风险或会有所轻微增加,即摄入量与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关系。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7:00:350000我国脂肪肝10年翻倍,中美指南称:应重视减轻体重,可用他汀治高脂血症
来自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人B型超声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10年期间从15%增加到31%以上。我国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高达60%~90%,27%~92%和28%~7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65岁居民体重指数24~26最好!中国CDC近36万人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深圳市老年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的最佳范围,对于≥65岁居民,BMI为24~25.9kg/m2,死亡风险最低。研究纳入深圳健康老龄化研究中的35.9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4682人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死亡。身体形态可预测骨质疏松!阜外医院研究
肥胖与骨骼除了具有密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外,肥胖患者还可以通过机械负荷影响骨的转化率和承载力进而影响骨密度。阜外医院邓桂娟等研究提示,身体形态指数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中与骨质疏松关联强度最大的指标,能够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身体形态指数=腰围(m)/[身高(m)1/2×体重指数(kg/m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