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诱发心肌缺血(并不少见,广东省医耿庆山等文章)
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 5%;
运动是良药。研究显示,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
作者介绍,两种心肌缺血或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但既往研究显示,仅有10%~20% 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心肌缺血。
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发生率或远远高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并且更加难以预防,鉴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病患者预后价值也更高。
但当前人们普遍忽视精神压力这一非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为:
文章指出,对于这种病,处理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和压力管理治疗。
(1)依据超声心动图,精神压力下出现以下任一表现:
(2)依据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发现有心肌缺血。
总之,人生不过匆匆一场,压力来袭时,要做好“移心大法”,把自己的“心”转移到宽松有爱的事物中,或更能拈花一笑风轻云淡。
这种心肌缺血往往较为隐匿,常出现于心率较慢、需氧量较低时,常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管阻力升高,并与心血管病预后不良有关。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耿庆山等撰文指出,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并不少见,患病率波动在12%~75%,好发于独居、未婚、女性、抑郁焦虑及合并冠心病等人群。
而在1984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在模拟精神压力下,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心绞痛患者出现心肌缺血。
药物主要有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阿司匹林,其中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艾司西酞普兰。
压力管理治疗,这个就是旨在疏导心理压力的治疗。
很多人可能还有个疑问:这种心肌缺血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有啥联系?
到底当精神压力沉重袭来,如何处理这种疾病?
心电图≥2个导联中至少 3 次心脏搏动连续出现 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1 mm;
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运动较前恶化;
作者介绍,在人受刺激后,比如一场地震、洪水、战争等骤起而消后,心因性住院率及死亡率会明显升高。
SLE患者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9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年轻女性,可广泛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和系统。在SLE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普通人群更高,而且发病年龄更早。近期,台湾荣民总医院发表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风险同样比一般人群高9.39倍。尤其是年轻(年龄≤34岁)和病情处于早期阶段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研究还发现,系统新红斑狼疮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伤心肺,PM2.5还坏脑子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物中的人心脏和肺都会受到损害。近期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中的细微颗粒物质(PM2.5)高水平暴露后,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活动也会受到损害。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如果长期暴露在PM2.5中,其大脑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最终的后果是产生不良行为,甚至犯罪。高升糖指数饮食属于“劣质”饮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PURE研究新分析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PURE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提示,高升糖指数饮食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升糖指数反映了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能够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并激发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血糖产生波动。研究中,近10年的随访期间,吃更多升糖糖指数的“劣质”食物者,死亡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了25%。常吃超加工食品,增痴呆风险!天津学者研究
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超加工食品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增加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抑郁、全因死亡风险。7月27日,天津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Neurology杂志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经常吃超加工食品,痴呆风险会显著增加,而用不加工或尽量少加工的食物来替代超加工食品,可降低痴呆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6:36:15
0000Lancet子刊研究称:国人吸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尤其是肥胖男士
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一个人得糖尿病有很多因素,近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50万人随访9年的分析结果表明,吸烟也会增加一个人得糖尿病的风险。研究者发现,在考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饮酒、体力活动和肥胖后,与那些从不吸烟者相比,烟民会增加15%~30%的糖尿病罹患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与吸烟的量和早期吸烟有明确的剂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