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悖论,不存在,BMC,Medicine刊登阜外医院杨跃进等CAMI研究新分析)
在CAMI研究中,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相对年轻,而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则年龄较大。
该研究中,11.8%的ST段抬高心梗患者无危险因素,这与 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梗研究类似(9.7%)。
研究者指出,这说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危险因素数量与死亡粗率之间的矛盾关联,很可能是由于混淆因素造成的偏倚。
作者提到,瑞典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 SWEDEHEART研究发现,校正出院带药(包括他汀、ACEI/ARB、β阻滞剂)后,可调节危险因素个数与死亡率无明显关联。这意味着, 出院时循证药物的应用不足可能是无可调节危险因素患者30天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有力地强化了传统危险因素对个体预后的影响,同时强调尽早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的重要性。
而CAMI研究入选了中国大陆 31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三个级别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为探索危险因素数量和预后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和更多样化环境,其研究结论也批驳了这个“危险因素悖论”。
但校正潜在混淆因素后,有1~2个和3~4个危险因素的患者30天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5%和31%,且这种关联仅见于发病12小时以上才入院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1~2、3~4个危险因素者的30天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9%和106%。
CAMI研究发现,在ST段抬高心梗患者中,如果仅看30天的死亡粗率,确实是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死亡率最高。
众所周知,在普通人群中,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但近年来,包括JAMA、Lancet和欧洲心脏杂志一些主流杂志刊登研究发现,大约有两成急性心梗患者没有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而这些研究显示,没有危险因素的心梗患者预后反而较差。
CAMI研究组认,年龄的较大差异可能是无危险因素患者30天死亡粗率较高的最重要原因,其平均年龄比有3~4个危险因素患者大5岁。校正年龄后,可危险因素数量不同的患者中死亡率几乎都相似了。
但在CAMI研究中,校正多个混淆因素后,危险因素数量与死亡率之间转变为正相关关系了。造成两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医疗保健系统不同。与中国患者相比,瑞典患者院前延误时间较短,可更及时地接受再灌注治疗,这可能会改变危险因素导致的不良预后。
然而,经调整年龄、入院前特征、就诊时的临床特征和再灌注治疗后,这种关系完全逆转了,即对于心梗患者而言,危险因素越多,死亡风险也是明显增加的。
作者认为,早期获得及时有效的再灌注可能会改变由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不良预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CAMI研究中,经过多变量调整后,危险因素的数量与死亡率呈正相关,而在拥有高质量医疗系统的发达国家的报告中却没有。CAMI研究按医院级别分层的亚组分析也支持这一假设。
近日,阜外医院李思冬、高晓津、李卫和杨跃进等代表中国急性心梗注册登记(CAMI)研究组则认为,目前的证据主要来自高度发达国家,这些患者接受的是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和标准化的循证临床管理。
另外,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还有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教育程度不高、县级医院住院的比例更高。这些风险因素与院前延误时间长有关。
在CAMI研究中,在未校正混淆变量前,与无危险因素的患者相比,有1~2个和3~4个可调节危险因素的患者30天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6%和37%。
注:模型1未校正;模型2仅校正年龄;模型3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医院水平、体重指数、冠状动脉疾病家族史、卒中既往史、COPD既往史、入院前阿司匹林;模型4进一步校正入院时特征,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前心脏骤停、心率、收缩压、血肌酐、Killip分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5进一步校正院内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策略和循证药物(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他汀类药物、ACEI/ARB和β阻滞剂)。图1 可调节危险因素数量不同的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30天死亡率比较
在临床管理方面,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较少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和循证药物治疗。
来源:Li S, Gao X, Yang J, et al. Number of standar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first-presentati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sights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BMC Medicine, 2022, 20: 217. 【查看全文】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CAMI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覆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三级医院。该分析从中纳入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首次发生ST段抬高心梗住院的16 228例患者,其中入院时无和有1~2个、3~4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11.8%、70.9%、17.3%。
CAMI课题组认为,与“吸烟悖论”和“肥胖悖论”相似,具有更多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冠脉病变进展更快,而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较晚的年龄出现 STEMI,其绝对基线风险增加。
作者指出,提高中国的医疗体系质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医疗资源有限、公众对心梗的认知度较低的偏远地区。
老人碎片化睡眠,提示有健康风险!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欧洲心脏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夜间睡眠中常有无意识觉醒则死亡风险增加,尤其是女性受无意识觉醒影响更大。午睡超1小时有害!广州医科大学研究
很多人都有午后小睡的习惯,但是多长时间合适?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年会上,广州医科大学潘哲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对于每晚睡眠都充足的人而言,每天午睡不要超1小时!研究显示,与不午睡者相比,午睡超过1小时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心血管病风险增加34%。如果将夜间睡眠考虑在内,则死亡风险在那些每晚睡眠多于6小时者中增加。那么午睡不足1小时又如何?对盐敏感或抵抗,高血压风险均增加!中美学者联合研究
既往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对盐敏感者更多见。当然,也存在盐抵抗性高血压。但是,盐敏感和盐抵抗是在高血压形成之前就存在,还是由于高血压导致,目前尚不明确。4月26日,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和美国杜兰大学何江教授等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对盐敏感或抵抗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均明显增加。这说明,对盐敏感是高血压形成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这也进一步支持普通人群通过减少食盐摄入来预防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加药还是加量,答案并不简单!美国真实世界研究
临床上,有些高血压患者吃着降压药血压还是控制不住,此时是应该加用另外一种降压药还是原有降压药物加量呢?10月5日,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为进一步控制血压,大约3/4的患者选择加大药物剂量。虽然在降压方面不如增加药物种类,但依从性较高。常听音乐,可提高生活质量!JAMA子刊研究
近日JAMA子刊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发现:不论是听音乐,还是唱歌,总之加点音乐,就有助于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而且,音乐这种积极影响效应近乎规律运动对健康影响的一半左右。研究者表示,反复接触音乐或引发自主神经系统激活模式,而增加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进而改善整体健康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