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会发生心血管病(CARDIA研究35年成果)
基线时吸烟越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血糖水平越高,33~35岁冠脉钙化的风险越大。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该研究发现:在25~45岁期间,生活方式是决定未来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有不到15%的人会出现早发糖尿病、高血压和亚临床心血管病。
45~65岁,可以称得上是亚临床疾病期,心血管风险总体上为中等水平。20%~40%的人有亚临床心血管病,3%发生临床事件,认知功能开始下降。
7、年轻人危险因素的变化与体重增幅有关,而与基线体重无关。
≥65岁为事件出现期,大多数人有亚临床心血管病,15%发生临床事件,已经能察觉到认知功能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左室壁相对增厚,左室质量增加,左房直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在40多岁前呈升高趋势,随后降低。25岁时B级心衰患病率平均为10.5%,60岁时升高至45%。
年轻时一直维持或积极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中年时期健康状态越好。而且,生活方式行为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
3、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冠脉钙化的主要决定因素。32~46岁检测发现的冠脉钙化情况与早发冠脉事件强烈相关。
8、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持续的时间,是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预测因素。
近期,JACC发表的一篇文章对随访35年的CARDIA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发现,从青年时期起,我们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会就会逐渐变差,而肥胖是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最重要因素。
9、随着年龄增加,成年人的肺功能都有所下降,其中吸烟者下降得更快。肺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与未来左室结构、功能以及心衰、中风发生率有关。
成年早期如果保持较高的心血管健康评分,就会预防60%~80%的早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年轻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与中年时期大脑体积变化、脑白质病变、脑血流有关。
在该研究中,不论性别、种族、基线体重指数如何,所有人的体重增加幅度类似。
经常吃快餐的人,体重增加更明显。看电视与腹部脂肪堆积直接相关,多运动则会防止体重增加。
40岁前的累积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水平与40岁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10、年轻时的饮食、心血管健康状况以及累积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与中年时期的认知功能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出现不良进展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论基线体重指数多高,年轻人如果不变胖,心血管危险因素就会相对稳定,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也较低,这说明保持稳定的体重很重要。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4、不论白人还是黑人,不论男士还是女士,心血管危险因素都与左室结构和功能明显变化有关。
6、肥胖流行是年轻成年人不良生活行为的结果。饮食质量、体力活动类型、久坐不动与体重增加明显相关。
2、不同性别的年轻人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轨迹不一样。
1、早年的危险因素是决定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
来源: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JACC Focus Seminar 8/8. J Am Coll Cardiol, 2021, 78(3): 260-277.
5、青少年后期心血管健康状况差,是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显著预测因素;而心血管健康评分高的人,心血管风险极低。
CARDIA研究开始于1985~1986年,对美国4个社区5115名18~30岁的健康人随访观察了35年。
JAMA子刊发表武阳丰等医疗质量提升研究:中国未开展介入的医院改善医疗质量未达预期
近日,JAMA心脏病学子刊发表了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武阳丰教授等的文章。研究发现,对于中国未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常规使用基于临床路径的多方面质量改进,尽管可改善过程指标,但没有减少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大八院伍贵富等3.4万社区高血压患者研究称,“计算机帮忙”可改善管理效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贵富教授等人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社区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时,应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改善高血压治疗率和血压达标率,还可提高血脂异常检出率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体重超标者,有氧 阻力运动最好!5种运动方式大比拼
持续耐力运动、间歇运动、阻力运动、有氧和阻力运动相结合(组合运动)和混合型运动,哪种类型运动对超重或肥胖者心脏代谢健康改善更有效?近日,一项对81项研究中4331位体重超标者进行的分析表明,有氧和阻力运动相结合的组合运动最为有效,其次是混合型运动。此外,在获得差不多同等心脏代谢获益的情况下,混合型运动耗时更少。这提示,进行不同类型运动要比单纯一种类型运动效果要更好。杨进刚阜外2023-09-25 16:40:130000阜外医院赵世华等质疑欧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赵世华等通过心脏核磁共振发现,临床见到的部分胸前导联深倒的T波但室壁厚度<15mm的患者,可能是早期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作者认为,心尖部最薄,如果与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使用同样的诊断标准,就可能造成早期或轻型患者的漏诊。这样的患者还可能被怀疑为冠心病等而反复就诊,接受各种有创检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JAMA子刊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预防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JAMANetwOpen发表的一项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以有效预防房室传导阻滞。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纳入6146名社区居民。研究发现,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关。人口归因风险计算表明,血压和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与超过一半的房室传导阻滞有关。529名(8.6%)有心脏传导疾病的心电图证据,58名(0.9%)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