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应睡前服的新证据(可降低60,糖尿病风险)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但一天之中哪个时间节点服药更好呢?既往研究表明,晚上或睡前服药或许最佳,因为有助于遏制血压晨峰现象。近期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似乎为睡前服用降压药又增添了新的理由。
平均随访5.9年期间,共171例受试者新患2型糖尿病,睡前服药者和清晨服药者中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4.8%和12.1%。在校正空腹血糖、腰围、动态血压、血压“杓型”模式和慢性肾脏病等因素后,睡前服药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较清晨服药者降低57%,其中服用ARB、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依次降低61%、69%和65%。
该研究显示,睡前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依次降低61%、69%和65%。
这项前瞻性、随机、非盲法试验纳入2012例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其中103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53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9 kg/m2,平均高血压病程为6.8年。受试者生活很规律,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1029例患者在清晨醒来后服用所有降压药物,另一组983例患者在睡前至少服用1种降压药物,其余药物(若有其他药物)白天服用。
研究者指出,睡前服用降压药物者新发糖尿病风险较低,主要与血管紧张素Ⅱ调节或阻断有关,服用相关降压药可显著改善动态血压、控制夜间睡眠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糖尿病风险。
该研究发现,在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中,与清晨服用降压药者相比,睡前服用降压药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约60%,动态血压水平也明显降低。
此外,与清晨服药者相比,睡前服药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降低,动态血压也控制得更好,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日间血压的10%)比例较低(32% vs. 52%,P<0.00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我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来说,选择睡前这一时间点服用降压药,或许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率,从而降低我国的心血管病负担。
来源:HermidaRC, Ayala DE, Mojón A, et al.Bedtime ingestion of hypertension medications reduces the risk of new-onset type 2diab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Diabetologia. First online: 23 September 2015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ESC2017】基因修饰:能否终结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病?
2017ESC年会上举办了“我们是否应该通过基因修饰治疗心血管疾病”论坛。应用基因修饰技术治疗遗传性疾病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自法国Hulot指出,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和TALENs基因编辑的方法。2015年Karakikes等报道了应用TALENs方法在诱导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上实现了对PLN基因R14del突变的纠正。纠正后的心肌细胞功能得到了改善。杨进刚阜外2023-08-11 09:00:33
0000JACC:防治血小板减少症的十大要点
肝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物,除了出血,临床医生最担心的就是部分患者会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了。近期JACC上一篇综述就对HIT进行详尽阐述,美国GeoffreyD.Barnes教授就此进行了总结。1.HIT是一种由普通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引起的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且具有潜在致命性。HIT与更为严重的血栓形成有关。本刊主编高润霖院士在Lancet发表文章:可吸收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药物洗脱支架
近日,本刊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与美国、英国、日本学者在Lancet杂志发表文章,报告了ABSORB-Japan、ABSORB-China、ABSORBⅡ和ABSORBⅢ四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阜外医院ICD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经验:年轻和有晕厥史者是猝死高危人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侯翠红等研究发现,年轻、既往有晕厥或心室颤动史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同时更能从植入ICD中获益。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部分患者会猝死,猝死的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律失常。既往研究显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两位青年才俊斩获“姜必宁奖”:台大医院吴卓锴医生和上海大学肖俊杰医生获奖
“姜必宁奖”是杰出青年心脏论文奖,创立的初衷是希望石中琢玉,沙里淘金,发现杰出的青年学者,为华人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今年的“姜必宁奖”花落两家,分别是来自台大医院的吴卓锴医生和来自上海大学的肖俊杰医生。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5:51:2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