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可为器质性室速一线治疗(Circulation刊发阜外姚焰等中国团队参与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
近日,Circulation发表的囊括中日韩等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PAUSE-SCD研究表明,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单形室速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可减少室速复发、ICD放电,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PAUSE-SCD研究共纳入了180例有植入ICD指征的器质性心脏病伴单形性室速患者,其中121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消融组(消融 ICD植入)与对照组(常规药物 ICD植入)。
研究中纳入的121例患者,平均年龄55(四分位间距:46~64)岁,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0%(四分位间距:30%~49%),男性占81%。基础心脏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35%)、非缺血性心肌病(30%)及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VC,35%)。
[2] Yao Y, Zhang S, He DS,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7, 30(4): 526-533.
基于欧美临床证据,现有指南推荐ICD植入是器质性室速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姑息性永久性植入性器械无法预防或减少室速发作,且费用昂贵,难以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导管消融在器质性室速的应用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团队自1999年起基于国情探索将导管消融作为器质性室速的一线疗法,率先在国际上报告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ARVC室速并首创提出“片状消融”策略[2],推动了国际上对于ARVC导管消融的研究探索。
平均在ICD植入前2天(四分位间距:植入前5天,植入后14天)进行导管消融。

而亚洲人群心原性猝死的风险是美国人群的4倍,基于此,PAUSE-SCD研究结果对探索适合国人器质性室速的最佳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PAUSE-SCD研究是首个在东亚地区进行的器质性室速导管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国内北京、广州、南京、杭州、成都、台北等主要中心贡献了此项研究大多数的病例,因此,可以认为该研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顶尖中心器质性室速的导管消融水平。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室速复发、心血管相关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
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逐渐成为器质性室速的上游治疗手段,但在ICD植入同期进行导管消融的获益尚不明确。此外,由于标测消融的挑战性和研究入组与随访的困难,非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导管消融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有所缺乏。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相关住院(32.0% vs. 33.7%;HR=0.82,95% CI:0.43~1.56,P=0.55)及死亡率(8.9% vs. 8.8%,HR=1.40,95% CI:0.38~5.22,P=0.62)无显著差异。消融组中有8.3%的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
拒绝ICD植入的患者(n=47)在接受单纯导管消融治疗后进行随访。
以上结果提示,对于器质性室速患者,导管消融可以显著减少室速复发,并显著减少ICD的治疗需求。
这一显著差异主要与消融组室速复发的减少有关(HR=0.51,95% CI:0.29~0.90,P=0.02)。
来源:

图1 室速消融过程演示,包括消融靶点及策略
平均随访31个月结果显示,消融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9.3% vs. 65.5%;HR=0.58,95% CI:0.35~0.96,P=0.04)。
[1] Tung R, Xue Y, Chen M, et al. First-Line Catheter Ablation of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Cardiomyopathy Concurrent with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The PAUSE-SCD Randomized Trial. Circulation, 2022 May 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0039
图2 消融组与对照组复合终点(包括室速复发、心血管相关住院或死亡) Kaplan-Meier曲线
同时,消融组与对照组相比,ICD放电(10.0% vs. 24.6%,P=0.03)和抗心动过速起搏(16.2% vs. 32.8%,P=0.04)均显著减少。
图3 消融组与对照组主要终点各个单项(室速复发、心血管相关住院或死亡)的 Kaplan-Meier曲线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随后的SMASH VT、VTACH及BERLIN等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导管消融对器质性室速的应用价值。片状消融(基质均质化)已成为器质性室速消融的主流策略。
美国芝加哥大学Dr. Tung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为共同通讯作者。
由于改研究中患者均植入ICD,无法观察死亡率,但导管消融减少室速复发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不言而喻。
远桡动脉冠脉介入,不影响手的功能!国际多中心研究
大量证据表明,在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桡动脉入径优于股动脉入径,目前国内90%以上的冠脉造影及PCI均经由桡动脉入径完成。近年来,为了降低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血肿后穿刺困难等的发生率,不少中心开始尝试经左侧鼻烟窝部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研究:心衰患者用>25 mg/d的β受体阻滞剂降低死亡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服用高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以及心率降低均可以降低死亡率。研究中,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25mg/d)的患者与服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25mg/d)的患者匹配。两组均为36168例,平均年龄71岁。对患者进行平均1192天的随访。黄油、人造黄油减寿!美52万余人研究
四季三餐离不开食用油,怎么吃更健康?近日一项对52万余美国人中位随访16年的研究表明,黄油、人造黄油还是少吃,会增加死亡风险。研究显示,黄油、人造黄油的摄入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菜籽油和橄榄油则与较低死亡风险相关。在考虑主要风险因素后,研究显示,每日每增加一汤匙黄油,心脏代谢性疾病死亡风险就增加8%;每日每增加一汤匙人造黄油,心脏代谢性疾病死亡风险增加6%。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不匹配危害大吗?河南省医研究
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是指人工瓣膜在置入后有效瓣口面积不能满足患者实际生理需求,导致其和循环血流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河南省人民医院朱喜亮等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机械瓣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不匹配并不少见。116例患者中瓣膜不匹配的发生率为22.4%,其中重度瓣膜不匹配发生率为3.4%。健康的胖子不存在!英国38万人研究
据估计,全球有3亿多人患有肥胖症,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可能超过10亿人,占世界成年人口的20%。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许多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都脱不了干系。肥胖通常会导致代谢问题,表现为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变化。但是一些肥胖者血压正常,血脂水平正常,很少或没有全身炎症,胰岛素水平也正常,有人将这类肥胖称为“代谢健康型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