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激动为何让人心碎?湘雅二院学者提示有新机制
有研究发现,情绪激动是急性心梗第二常见的诱发因素。强烈的情绪激动,如悲伤、恐惧、沮丧、愤怒等可能与心律失常、心原性猝死和急性心梗有关。
而近些年,神经心脏病学(neurocardiology)逐渐兴起,成为一门新起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揭示脑与心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神经系统的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学者发表文章称,在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神经系统改变影响了心脏。
应激性心肌病即Takotsubo综合征,也称“心碎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的心理或生理应激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
在阜外医院报告的15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有位患者在出院2年后因争吵,导致应激性心肌病复发再次住院。
其典型表现为急性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但不存在冠状动脉阻塞。
目前对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表明,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
应激事件会触发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儿茶酚胺的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了直接和间接的心肌损伤。
作者结合相关研究指出,受到应激事件刺激后,大脑中与应激相关的结构发生解剖和神经生理学变化,应激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应激性心肌病(下图)。

文章指出,应激反应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共同参与的生理反应。边缘系统、神经皮质、脊髓、网状结构和脑干是大脑参与应激反应的基本解剖结构。
应激时,神经内分泌改变包括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强烈兴奋。
此外,这种大脑结构可以引起紧张和焦虑等情绪反应,从而触发去甲肾上腺素能反应。
而且最近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多存在上述大脑结构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精神障碍患者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改变可能降低该区域的控制能力。
来源:
[1]Wang X, Pei J, Hu X. The Brain-Heart Connection in Takotsubo Syndrom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Catecholamine Overload. Cardiol Res Pract. 2020;2020:4150291.
[2] 罗晓亮, 李佳,赵雪燕,等.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884-88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瑞典学者建立"ABC-CHD"模型:NT-proBNP和 hs-cTnT 预测冠心病预后价值最优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学者在JACC上发表文章称,基于常用的生物标记物和临床特征建立了一个可预测稳定型冠心病(CHD)预后的模型,即"ABC-CHD"模型,该预测模型纳入年龄(A)、生物标志物(B)包括NT-proBNP、hs-cTn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临床变量(C)包括吸烟、糖尿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4:20:53
0004先心病要终生管理!ESC成人先心病指南
当前,90%以上先心病婴儿能够存活到成年,这也意味着先心病成年患者比儿童要多。为了让这部分患者与健康同龄人一样拥有正常生活,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最新版成年先心病患者管理指南。指南强调先心病患者要终生管理,针对指南内容更强调“成人”,将既往“grown-upCHD”改为了“adultCHD”。杨进刚阜外2023-09-09 08:47:21
0000重体力工作,加剧动脉硬化!德国研究
坚持规律运动是改善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8月5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德国研究提示,不同的运动对于动脉硬化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发现,规律的耐力运动,包括体育运动以及步行或骑车上下班,可减轻动脉硬化,从而可能改善心血管预后;而强烈的职业性身体活动,例如重体力劳动,却会加剧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