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跨步蹲,可以消除大腿内侧赘肉,但其中的讲究也不少
大腿内侧的赘肉过多,不仅影响整个腿部的美观,而且还给生活带来不便,让人这样烦恼的两块顽固赘肉到底是怎样来的?

来源之一:平时缺少运动的习惯,大腿内侧缺乏锻炼
有些人平时就不爱运动,而且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长期久坐,使体内摄入的多余热量不能排出体外,大腿内侧因为容易堆积脂肪,所以造成大腿变粗的情况。
来源之二:走路姿势造成的
有些人在走路的时候,喜欢用脚尖走路,造成大腿根部用力过少,使此处的热量不能通过运动排出体外,所以造成赘肉过多。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减脂运动有游泳、骑自行车、跳绳、跑步等,侧跨步蹲练习也是大家常用的一个动作,朋友们都知道它对消除赘肉有很大的帮助,但其中的动作细节掌握应该很陌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1、当腿跨出的时候,膝关节和脚尖一定要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样就增大了受力面积,减轻了膝盖受到的压力,保护膝盖受伤。

2、将臀部尽量向身体后方推出,让身体的重心落在脚跟和臀部的位置,这样不但增大了臀部的发力感,而且身体也会更加稳定。
3、被拉长的腿,不能随便放置,注意膝关节不要朝内侧方向,这样就会使内侧韧带受到的压力增大,长期训练,就会造成劳损和受伤,正确的做法应是让大腿骨向外旋转,让膝盖和小腿成一条直线,这样就能避免膝盖的受伤。

根据负重的不同,推荐几个侧跨步的锻炼方式,大家在平时的练腿训练中,加入其中,效果一定会很好。
第一:标准徒手侧向跨步蹲
身体站姿,双脚之间的距离一只脚宽,双臂屈肘在胸前握拳,保持身体稳定。
右脚先行右侧迈一大步,使双腿稍微屈膝,使右腿变弓步,脚尖和膝盖在同一个方向,左腿伸直,膝盖向外旋转,身体做下蹲动作,最低点保持1秒,最大限度拉伸大腿内侧肌肉,然后站直身体,双脚还原,建议训练强度左右各做4组,每组做20次。
第二:踏板原地侧向跨步蹲

身体站姿,双脚之间的距离保持宽距(大约2个肩宽),双臂屈肘双手保持重叠,前臂几乎与地面平行,然后移动重心,使双腿变成侧向弓步,屈膝腿的膝盖和脚尖在同一个方向,另一条腿伸直膝盖外展,蹲到最低点,保持动作1秒,大腿内侧肌肉有很强的拉伸和收缩感,还原换腿练习,建议各做3组,每组各做15-20次的练习。
第三:药球侧向跨步蹲

身体自然站立,脚距有一只脚距离,双手抱球放在胸前,运动时,身体向侧面跨步下蹲,同时药球向前举出,双臂打直,屈膝腿膝盖和脚尖在同一个方向,伸直腿膝盖外展,顶峰点保持1秒,然后身体还原,回到起点,建议各做3组,每组做10-15次的练习。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都清楚如何正确来做侧向跨步蹲,希望从以上3个细节出发,减少运动给膝盖带来的伤害,把动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极限。
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科和心外科连续六年蝉联最佳专科声誉榜首
近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14年度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阜外医院连续六年蝉联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心外科、心血管病科榜首。心血管病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的前三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排行榜心外科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的前三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3:41:09
0000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根山等:TAVR术后抗栓仍靠经验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治疗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脑卒中与出血作为TAVR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制定兼顾二者风险的抗栓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根山、左文杰等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与指南建议进行了总结,认为TAVR术后的抗栓治疗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选择阶段。抗血小板治疗:单用阿司匹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仍需探索SGLT2i和GLP-1RA应被重新定义!Circulation文章呼吁
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心血管和肾脏益处。Circulation发表文章呼吁,这两类药物对心血管和肾脏的益处显著,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降糖作用,鉴于心血管医生处方这类药物尚不足,心血管医生应加强SGLT-2i和GLP-1RA的应用。Lancet:五个中国成年男士就有一人死于吸烟
最近《柳叶刀》上一篇关于中国吸烟危害的文章令人震惊。上世纪90年代早期,10%的成年男士(40-79岁)因吸烟致死,而到了2000年之后,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有20%的成年男士因吸烟而死亡。文章估算,2010年,中国因吸烟死亡的人数为97万。其中男士占84万女士占13万。死因为肺癌、冠心病、中风及其他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佛罗伦萨声明:抗菌皂不抗菌,还有害!
近期,一份凝聚200多名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士意见的佛罗伦萨声明(FlorenceStatement)指出,目前市面上抗菌皂中含有的抗菌药物三氯生(triclosan)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对人体并没有有益证据,相反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