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最好用24小时动态血压评估(王继光谈老年高血压现状与问题)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普遍老龄化,老年高血压已成为老年期主要疾病负担。 如果以60岁作为老年的界限值,根据诊室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或服用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即每2名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 那么,老年高血压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近期,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在本刊撰文指出,由于老年高血压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特点,诊断和评估需要更加强化的血压监测,最好能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如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0;或者白天平均收缩压≥135或舒张压≥85;或者夜间平均收缩压≥120或舒张压≥70,即可诊断高血压。 如果不能耐受或没有条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进行系统的家庭血压监测作为替代。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各测血压2次,连续5~7天,平均收缩压≥135或舒张压≥85,也可诊断高血压。 王继光教授指出,老年高血压危害极大,可导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积极控制血压,特别是控制到达标水平,可显著降低靶器官损害及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对大部分老年高血压而言,可将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以下。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适当放宽血压至<150/90。 我国2010版高血压指南建议,≥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65~80岁老年人群持续扩大,应考虑在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将血压降至140/90以下,以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使用5大类降压药物,即利尿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α1受体阻滞剂。 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择使用每日1次服药可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药物,不仅降压作用更加平稳,而且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如果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则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但不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如果还没有实现降压达标,都应考虑增加剂量至足剂量。 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慢性合并症,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等,以及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王教授强调,对于收缩压在140~159而舒张压<90的1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目前缺乏安慰剂对照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证据,许多临床医生在启动降压治疗时仍有很大疑虑,因此仍需在这一人群中开展深入的临床试验研究。 来源:王继光. 老年高血压现状与问题.中国循环杂志, 2017,32: 1049-105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海峡会2019】邓锡伟:SGLT2 抑制剂成心衰治疗基石之一
近20年来,心衰的流行渐重,但死亡率的降低却较为迟滞。其中糖尿病与心衰可谓“狼狈为奸”,有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0%~30%合并心衰,而慢性心衰患者中多于30%合并糖尿病。中国澳门锡心医疗中心心脏科邓锡伟医生将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跨界”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有力手段。北京院外心原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仅1.3%
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等报告,在2012年的北京,对于发生院外猝死的患者,在医疗急救系统(EMS)到达后,四分之三的人已无生命体征。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并实施抢救的心原性猝死患者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人仅为1.3%。作者指出,中国的猝死急救存活率远远低于北美和欧洲。改善这一现状则是系统工程,包括,尽快呼叫急救系统,救护车的快速到位,旁观者的心肺复苏,以及公众教育等。杨进刚阜外2023-07-28 09:01:42
0003睡太少,可致五种心血管病!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既往很多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太短或太长,都有健康风险。4月5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数据库的孟德尔随机研究证实,睡得太少(≤6小时)是多种心血管病的潜在致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肺栓塞、冠心病、心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与房颤也有关。然而,睡眠时间太长(≥9小时)不太可能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致病危险因素。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与多种心血管病间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分析杨进刚阜外2023-09-15 09:06:28
0000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肺运动试验有妙用!阜外研究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心脏病,目前临床工作中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主要指标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但这两个指标并不准确或不客观。阜外医院乔树宾、孙兴国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心肺运动试验可客观、准确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肺运动功能。吃含钾盐,每年能防50万国人死亡!BMJ研究
吃得咸非常不好,全球每年有300万死亡就是因为吃得咸。中国疾病负担也点名,高盐是危害国人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近日,乔治健康研究所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筷子尖儿上的盐换一换,就会让中国心血管病负担“头轻很多”。具体做法,就是把家庭常用钠盐换为含钾盐。这项模型研究显示,这么换一换,带来的血压降低效应,每年可预防46万心血管死亡,包括减少20.8万脑卒中死亡,17.5万心脏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