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虎(阜外医院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8年生存率达88)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云虎、李浩杰等通过分析近30年阜外医院的 655 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数据表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有效缓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LVOT 梗阻,改善心功能,并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生存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另外,有9例围术期死亡,死亡原因包括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室间隔穿孔和LVOT疏通不完全。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50 岁和术后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大。
再有,发生室间隔穿孔可能导致LVOT 梗阻解除不完全,预防的关键在于术前经食管超声 评估室间隔形态和厚度,指导术中纵向平行切口深度和切除范围的选定。
本研究显示,术后 80 例(13.2%)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1 年、5 年、8 年终点事件免除率分别为 94.2%、76.7%、65.9%。
来源:李浩杰,宋云虎,朱晓东,等. 单中心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远期结果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573.
作者分析,有些患者属于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表型,他们除了室间隔明显增厚外,尚合并左心室游离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在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由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转变成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仍存在心力衰竭的风险。
研究者分析,左心室游离壁心肌异常肥厚、术中心肌保护不佳和术后心率、容量 管理不当可导致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在手术开展的早期,由于狭小的手术视野和有限的经验,易发生室间隔穿孔和LVOT梗阻解除不完全。
本研究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1 年、 5 年、8 年生存率分别为 98.3%、90.5%、88.3%。
另外,虽然室间隔心肌切除可能降低猝死的风险,但术前存在猝死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仍有可能发生猝死。研究者推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应进行猝死危险分层,对于合适患者建议植入ICD。
由于室间隔穿孔位置常靠近乳头肌水平,作者建议,从室间隔右心室面进行修补,穿孔部位周边心肌一般较薄,修补时补片 要足够大,超越穿孔边缘一定距离进行缝合,否则心脏复跳后可能出现残余分流。
另外,由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大部分患者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作者建议,在缝合时注意保护调节束,以免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 滞。
有房颤的人更应多活动!欧洲心脏杂志研究:高强度活动也有好处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有房颤的人如果运动量达标,可降45%的死亡风险。而且,心肺功能越好,获益越大!心肺功能可用心肺适能来表示,是指个人的肺与心脏,从空气中携带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心肺适能好的人,运动持续较久、且不致于很快疲倦。心肺适能较差的人,容易疲劳,精神萎靡不振。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6:30:570000丹麦随访46年研究:中年时心肺功能好,未来寿命长
近日,丹麦学者开展的随访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年时的心肺适能检测显示出良好的心肺功能预示着未来50年内可以活的更久。研究者对5107名没有心血管疾病(CVD)的男性(平均年龄49岁)在他们的工作场所进行了心肺适能检测,测量最大耗氧量(VO2)峰值。在46年的随访中,4700人(92%)死亡,2149人(42.1%)死于CVD。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40:580000他汀类药物并无神经保护作用
但支持这种神经保护作用的证据并不充分,多数依赖于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等基础研究结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XuemeiHuang等近期在《运动失调》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并不支持他汀的神经保护作用,反而会增加帕金森病发生风险,因此研究者认为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尚不能定论。蔗糖致命毒性被掩盖50年:甜饮料你还敢喝吗?
在当今社会,吃糖有害健康逐渐成为共识。但PLOSBiology杂志近期报告,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研究机构就发现了大量吃糖与高脂血症和膀胱癌有关。而诡异的是,该研究结果在当时并没有发表,因为糖业研究基金会(现更名为糖业协会)在实验临近完成前突然决定不再提供资助。高润霖联合国外学者预测:我国未来15年将额外增加7500万心梗和近1.2亿脑卒中
本刊主编高润霖院士和国外学者近期撰文,预测了中国心血管病发病趋势,并模拟了有效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获益。作者预计,未来15年,我国老龄化迅猛,尤其是55岁以上者变化显著(见下图)。图2015-2030年间我国35~55岁和55岁人口的变化趋势我国在未来15年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将额外增加7500万例心肌梗死,增加近1.2亿例脑卒中,增加心血管病死亡3900万例。杨进刚阜外2023-08-01 09:36: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