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衰(更要吃好饭,JACC综述心衰营养问题)
南京医大一附院李新立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老年急性心衰患者中,46.9%营养不良,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对于缺铁的患者,补铁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不过是否改善死亡率和住院率尚不明确。
我刊一项研究显示,约两成心衰患者入院时有低钠血症,持续存在低钠血症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血钠均<135 mmol/L),出院后死亡风险将增加1.4倍。
文章认为,潜在机制可能与血管内容量减少、肾灌注减少和向肾单位的钠输送减少有关,不过不能排除药物应用这一混杂因素。
评估营养状况:缺乏合适可靠手段
营养失调,包括机体成分异常,如肥胖、营养不良和(或)宏量和微量营养素缺乏。
而且近来相关研究对限钠有所质疑,进而削弱了推荐的力度。
不过,限钠的数据多来源于观察性数据,而且在研究设计、人群选择以及限钠和(或)液体摄入等差异较大,这使得解释结果有所困难。

肥胖或体脂过多会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舒张性心衰。但还有研究表明,肥胖对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即肥胖悖论。
文章赞成从饮食中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比如特级初榨橄榄油、菜籽油和坚果。
此外,就硬终点而言,限钠与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关,还可能与低钠饮食相关的较低热量以及微量营养素不足有关。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文章表示,基于病因学及其他表型特征的特定饮食模式精准预防心衰,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限钠是最常见的建议,认为可减少充血症状、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利尿剂用量等。
对于补充氨基酸和(或)蛋白质,有研究显示,对于肌肉减少症或恶病质心衰患者,提高心肺适能有轻度改善,不过目前并不推荐常规应用。
近日,JACC 发文阐述了心衰患者的营养评估和饮食干预问题。
对于心衰患者补充其他微量营养素,证据尚缺乏,还需进一步进行大规模试验明确其在心衰发病机制汇总的角色。
但文章认为,这些生物标志物同样有短板,会受合并症、药物、容量状态、炎症水平等的影响,不易孤立解释。
文章认为,有必要制订多模式饮食干预措施,涵盖心衰、营养、代谢、运动等方面,以有效应对营养失调的负面影响。
近期发布的SODIUM-HF研究显示,低钠(<3 g/天)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心血管住院和急诊就诊均无差别。
对于多维度评估工具,文章认为可能反映了患者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而非直接反映营养不良。
有心脏恶病质与肌肉减少症的心衰患者,预后较差。
一些生物标志物,比如低血清白蛋白、低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减少和低胆固醇,提示营养不良,且与预后相关。
优化饮食可改善预后
至于一些针对心脏恶病质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如生长素释放肽、脂联素和肌肉生长抑制素,均需要未来研究和明确。
此外,大多数微量营养素都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得以纠正。
目前指南推荐整个生命周期保持健康体重。
近些年来,代谢组学也比较火,如升高的3-甲基组氨酸有助于预测心衰患者的预后。
至于宏量营养素方面,有数据支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比如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过近日有Meta分析显示,补充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高危心血管病患者房颤风险。
研究显示,心衰患者限钠可激活神经激素,与未限钠者相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相关激素水平更高,而且肾功能恶化。
此外,心衰患者营养管理中,还存在一定障碍,比如医务人员和(或)患者的营养教育的缺失、患者本身认知及功能障碍、环境中食物的供给等。
心衰患者的营养问题很重要,营养失调也较为常见,但这个问题常常被忽略到墙角,而且营养评估和指南推荐也较为苍白。
心衰患者营养失调的管理
心衰患者饮食中微量营养素缺乏,可能是由于摄入不足以及使用利尿剂尿液排出增多有关。
而有研究证实,优化心衰患者饮食和(或)处方营养补充剂,可降低55%的心衰所致全因死亡或再入院风险。
还有研究发现,某些饮食模式会促进收缩性心衰的发展,如高脂和高糖饮食。
[1]Elissa Driggin, Laura P. Cohen, Dympna Gallagher, et al. Nutrition Assessment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Heart Failure: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J Am Coll Cardiol. 2022 Apr, 79 (16)1623–1635.
营养干预:限钠、体重管理等均存争议
还有研究显示,营养支持可降低心衰患者56%的死亡风险,而且高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获益更为明显。
目前,针对心衰患者相关营养问题的干预,包括限钠、体重和营养不良管理、膳食模式和补充微量营养素等的证据还存在争议。
评估身体成分,双能X射线吸收法不准确,MRI和CT又不太切合实际且成本较高,而且还得考虑MRI的禁忌证。
虽然指南尚未推荐特定的饮食模式,不过目前DASH饮食和地中海饮食支持数据较多。
文章认为,因为不能反映机体成分及分布,体重指数评估营养状况不太靠谱。
文章还给出了心衰患者管理方法:
来源:
三大学会发布冠心病介入或搭桥后心脏性猝死预防共识:室速可酌情使用ICD、射频或完全血运重建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的长期管理中,心脏性猝死(SCD)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做好防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冠状动脉及电生理介入治疗专家工作组制定了关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这一文件。要点如下:1.血运重建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评估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采取包括亚洲最大降脂研究(REAL-CAD)证实,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该使用4 mg匹伐他汀
Circulation杂志近期刊登了日本开展的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降脂研究(REAL-CAD研究)。该研究纳入1.3万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高剂量匹伐他汀(4mg/天)比低剂量(1mg/天),能够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等主要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19%。颈围增粗,提示腹型肥胖!上海六院包玉倩等研究
内脏脂肪面积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金标准,可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腹部CT和MRI检查,但由于检查费用昂贵又费时,且有射线辐射风险,不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常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包玉倩等发现,测量颈围这样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可辅助评估腹型肥胖。该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颈围的变化与内脏脂肪面积呈正相关。中国PCI指南六大更新:稳定冠心病患者狭窄<90%,干预时需要有缺血证据
近日,《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发布。据指南主要执笔人,据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介绍,新指南参考了31篇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及相关指南的研究证据,增加了术中操作和主要并发症防治措施等内容,新指南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具临床实用性。新指南有以下重要更新:1新指南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