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危险因素控制不好(无法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中国CDC周脉耕等研究)
研究者使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的数据,根据截至2019年的中国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预测,如果按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自然趋势",中国2050年的死亡总人数预计为1937万,其中1801万死于四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占93.0%。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发表研究数据预测,如果危险因素得不到很好的防控,到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将无法实现。
图1 2015~2050年中国四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情况下的过早死亡率预测趋势和变化率
如果“防控更好”,到2030年,过早死亡率降至12.5%,就能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的目标,即到2030年将过早死亡率降至13.0%以下。到2050年,过早死亡率降至8.5%,比2015年下降了53.9%。
如果“防控更好”,2030年的预期寿命达到81.84岁(超过健康中国目标2.8岁),如果“防控更差”,2030年的预期寿命仅达到78.35岁。

如图1所示,2015年,四种慢性病的过早(30~69岁)死亡率为18.4%。如果按“自然趋势”,到2030年,过早死亡率为14.6%,到2050年为12.4%。

“防控更好”是根据所有危险因素的85%变化率构建。所有危险因素的15%变化率构建了“防控更差”情况。
但如果“防控更差”,过早死亡率仅从2030年的16.4%降至2050年的16.1%。
如果“防控更好”,2050年预期寿命将达到86.76岁,而如果“防控更差”,预期寿命将为78.12岁,比2015年高1.22岁,但略低于2030年。
根据GBD 2019估计的所有危险因素的暴露值的分布特征,研究者计算中国过去几年中每个危险因素的性别和年龄变化率。预测使用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防控更好”,另一种是“防控更差”。
根据1990年至2015年危险因素的平均变化率构建危险因素的“自然趋势”情况。
来源:Jiangmei Liu, et al. The Future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Health in China: A Projection of the Major Health Problems and Life Expectancy — China, 2015–2050. China CDC Weekly, 2022, 4(13): 276-279.
图2 2015-2050年中国不同情景下的预测预期寿命趋势
研究者指出,尽管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仍有必要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尤其是30~69岁人群。同时,有效防控风险因素将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的健康目标。
2015年,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为76.84岁。按自然趋势,预计到2030年预期寿命为79.95岁,到2050年预期寿命为82.13岁。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与“自然趋势”情况下相比,如果“防控更好”,四种慢性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将降低29.3%。
如果“防控更好”,2050年,预计总死亡人数为1582万人,比“自然趋势”情况下低18.3%;如果“防控更差”,预计死亡2325万人,比“自然趋势”情况下高20.1%。
美国心脏协会称饮食应“精打细算”:强调早餐,避免坏情绪
吃,是一门学问。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声明称,在保证早餐的情况下,对自己什么时候吃饭,具体吃什么“精打细算”一下,并且尽量不要太晚进餐,或会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降压 健康生活,一个也不能少!JAMA子刊东风-同济队列研究
2月1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发表的一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大规模队列(东风-同济队列)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进一步预防过早死亡。作者强调,在管理高血压患者时,倡导规律服药很重要但不充分,再规律服药的同时,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取得更大的生存获益。不仅是降糖药物,FDA拟批准达格列净用来治疗心衰
近年来,达格列净等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还被逐渐证实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预防心衰、减肥、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死亡等。近期陆续公布的DEFINE-HF研究和DAPA-HF研究一致显示,在已有心衰的患者中,不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达格列净都有获益。这意味着,达格列净不仅仅是一种降糖药物,还可能作为心衰治疗药物。安贞医院赵冬:从识别和纠正危险因素,到预防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变迁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心血管疾病逐渐替代传染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近70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引领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实践。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按照其特点可划分为4个概念阶段。这4个概念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变化。中国近八成冠心病他汀研究是画蛇添足?!BMJ研究
2月2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发表的在冠心病患者中评估他汀疗效的随机临床研究中,近80%属于画蛇添足(redundant)。2008年~2019年10余年间,在2045项“画蛇添足”的随机临床研究中,由于对照组患者未服用他汀,多发生约3500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近60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