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医院赵冬(从识别和纠正危险因素,到预防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变迁)
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队列研究,获得了更适合本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和预测工具。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按照其特点可划分为4个概念阶段。
干预性研究也将逐渐前移至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避免吸烟的危害的有效方法等原始预防为主的策略。
心血管健康状态的评估、早期病理变化的消除也将成为早期预防研究的重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和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对复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多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协同效应。
一则肥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为主的代谢危险因素的流行明显上升。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基于多重危险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和预测工具研究快速进展,不断完善。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心血管疾病逐渐替代传染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总体危险的概念极大地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实践,促进了多重危险因素综合治疗策略的施行,最大程度降低了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总体危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以提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主要目标的以治为主的策略仍有不足,存在一定问题。
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20世纪40年代末,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
上世纪60年代系列文章中,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提出和采用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概念,明确提出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
尽管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主要危险因素得以广泛治疗和控制,但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并未真正阻止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另外,人群老龄化带来的退行性疾病的流行正成为未来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健康是延迟或缓解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对于心血管疾病残余危险的认识和评价也促使了对传统危险因素正常值和干预目标的研究和更新,比如高血压定义的修正及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值的调整。
至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从关注个体单个的危险因素水平发展为关注个体所有危险因素协同产生的总体危险的新阶段。
心血管疾病残余危险的存在,激发和促进了新的危险因素的探索研究。
赵冬指出,这些问题和需求将带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重点再次转移。
来源:赵冬.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1-3.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1.01.001.
比如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不断攀升,而且大部分这些危险因素隐匿发生,常在检出时已经造成血管损害。
比如伴随生物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促进了多种新的血脂成分、炎症因子、促血栓因子和多种代谢因素和遗传因素与AS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机制研究和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
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评估公式用于其他人群常常不太适用。
近70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引领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实践。
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和长期暴露的危害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需求也推动了中青年人群终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和评估工具的开发。
此外接受传统危险因素常规干预且达标的人群也依然具有一定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风险,这部分风险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残余危险。
各主要危险因素的防治指南也以此为基础更新,引入了危险分层的概念并以此指导预防和治疗决策,比如我国1999年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已经推荐了危险分层的方案和依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导治疗决策的原则。
第三阶段:残余风险和危险因素
病因网络的理论形成和进展使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生物学因素的狭隘范围,而是将生物学因素归因于生存环境的宏观背景之中,从仅关注危险因素本身到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
我国基于多项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终生危险研究成果,制定了针对中国中青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终生危险评估量表,并已经列入多部临床和预防指南。
这4个概念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变化。
第四阶段:危险因素的早期预防和血管健康的评估
心血管疾病残余危险的认识也带动了危险因素累积暴露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第二阶段:多重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总体危险评估
第一阶段:提出危险因素概念
不过由于当时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限,那个时代强调各个危险因素的单独作用,干预策略也针对单个危险因素。
此外,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是以发生急性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为结局,而不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血管病变为结局。
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科学的评估运动或体力活动、膳食因素和生活环境对个体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研究危险因素的预测和早期预防。
多次测血压数值不同,房颤风险高!美国研究
高血压是众所周知的房颤的危险因素。近日,西雅图心血管健康研究室学者发表的一项基于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最新分析发现,多年内收缩压和脉压的变异性越大,亚临床房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就越高。研究者认为,纵向血压评估,而不是目前的血压值,可能更有助于确定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湖南人民医院研究,心衰患者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更多心律失常
慢性心衰患者多易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湖南省人民医院欧柏青、陶贞竹等研究发现,延长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各类心律失常检出率,且心衰程度越重,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越易发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NSVT)。室性早搏及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危险性增加的信号。不论哪类房颤,消融均优于药物!CABANA研究新分析
一项基于CABANA研究的新分析提示,对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均优于药物治疗。5年随访期间,在上述三类房颤患者中,与仅接受药物治疗者相比,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死亡、致残性中风、严重出血、心脏骤停)的风险分别降低19%、17%、7%,首次房颤复发风险分别降低51%、47%、36%,症状、生活质量也均显著改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十大要点抢先看(附全文)
10月24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成的血脂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和反复讨论,制订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正式发布了。这次修订也是对2007年旧版指南的更新。文章全文将同时刊登在《中国循环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两本期刊上。(下载全文)杨进刚阜外2023-08-03 17:36:470000BMJ:医疗差错是美国人第三大死因
近日,BMJ发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医疗差错是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该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医疗差错导致的死亡占所有死亡的9.5%。医疗差错超过呼吸系统疾病跃据美国第三大死因。根据美国CDC的数目,在2013年,美国有61万人死于心脏病,58万人死于癌症,14万人死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7:50: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