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寻常的治疗手段(治疗不寻常的疾病,JACC主刊发表荆志成等大动脉炎相关肺动脉高压治疗创新技术)
作者表示,本研究中再狭窄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所有手术均在稳定期进行,且术后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也与支架置入有关。
共有4例患者的5处病变出现再狭窄。其中两名患者在3个支架中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并接受了球囊扩张治疗。
JACC同期述评称,该研究是“用不寻常的治疗手段,治疗不寻常的疾病!该研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大动脉炎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肺动脉成形术可降低该疾病全因死亡率,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低的再狭窄率和可接受的并发症,这些结果令人振奋,令人鼓舞。”
研究中,共有562例患者被诊断为大动脉炎,研究共纳入71例累及肺动脉并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其中50例接受了动脉成形术治疗,21例拒绝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没有差别。
平均随访37个月期间,接受动脉成形术的患者中死亡3例(6.0%),而对照组死亡6例(28.6%)。
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肺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中,大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衰竭和过早死亡。
而且,研究发现,球囊肺动脉成形术也比较安全,无围术期死亡,需要无创正压通气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150次肺动脉成形术操作中,仅1次)。
手术1个月后的肺动脉造影显示,除一处发生再狭窄外,27处损伤血管中有26处血管自行恢复。

研究中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在150次肺动脉成形术中,共有28次(18.7%)发生并发症。肺动脉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其中8次伴有轻中度咯血(5.3%),并在暂停手术并吸氧后停止。
肺动脉成形术组50名患者的360处病灶接受血管成形治疗。有10名患者在近端病变置入了14枚支架。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荆志成带领团队证实改良后的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部分接受肺动脉成形术的患者在压力导丝技术和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指导病变评估和介入操作。
接受动脉成形术者的3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3.7% vs. 76.2%)。对照组死亡的6名患者均死于右心衰。
对于近端病变,如果球囊扩张效果不佳,将评估和考虑支架置入术。肺动脉成形术均在大动脉炎的稳定期进行,术后给予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6个月。
来源:Zhou YP, Wei YP, Yang YJ, et al. Percutaneous Pulmonary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With Takayasu Arteriti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J Am Coll Cardiol. 2022;79(15):1477-1488.
欧洲心脏杂志刊发南昌大学学者文章:创新性应占基金申请的80分
资金资助对科学家来说越来越重要。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学者胡春松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文章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过于笼统,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目前,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因素。胡春松推荐一个百分制的评分系统,该系统可公平和客观作出同行审查(表1)。创新性应该占80%。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4:51:50
0000JACC心衰子刊:一图读懂心衰体检,九个体征可了解体循环淤血、肺淤血和低心排情况
JACC心衰子刊评述了目前心力衰竭体格检查。文章指出,尽管生物标志物和技术取得了进步,但病史和体格检查仍然是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基石。文章指出,对于一个心衰患者,临床需要评估体循环淤血、肺淤血和低心排的情况。具体建议见下图。颈静脉充盈、下肢水肿或腹水可反映右侧充盈压升高。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5:22:35
0000院内发生卒中的患者预后差!北京协和医院研究
院内卒中占所有卒中的4%~17%,因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发生的卒中及院内卒中发生率不低,多有多种病因、侵入性操作和总体状况较差的基础疾病,导致院内卒中的识别和治疗不及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学者发表研究称,与社区发病卒中相比,院内卒中患者的紧急治疗不足,预后较差。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8:01:14
0000有睡眠呼吸暂停?河北人民医院研究称,用呼吸机可改善左室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这种呼吸系统障碍性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高危因素。那么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OSAS后,心脏会有哪些改变?河北省人民医院高洁等进行的研究表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仅可以减轻OSAS的严重程度,也可以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VEST研究发表:可穿戴式除颤器未发挥保护作用?穿戴时间不够或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可穿戴式除颤器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人无需手术,只要穿戴上这种除颤器就可监测室性心律失常,一旦识别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除颤器就会报警并提醒即将放电,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