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ST研究发表(可穿戴式除颤器未发挥保护作用,穿戴时间不够或是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除颤器组死亡的48例患者中,只有12例死亡时仍穿着除颤器。除颤器组中1.3%的患者接受了恰当放电治疗,而0.6%接受到不恰当的放电治疗。在接受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中,大约70%在90天时仍存活。
然而,近日正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VEST随机临床研究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一周内穿上LifeVest这种可穿戴式除颤器后,并没有得到额外保护,其90天心脏性猝死或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风险并没有显著降低。
随访90天时,除颤器组和对照组的恶性心律失常性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1.6%和2.4%(RR=0.67,95% CI:0.37~1.21,P=0.18),但除颤器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 vs 4.9%,RR=0.64,95% CI:0.43~0.98,未矫正P=0.04)。
近年来,可穿戴式除颤器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人无需手术,只要穿戴上这种除颤器就可监测室性心律失常,一旦识别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除颤器就会报警并提醒即将放电,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研究者也承认,穿戴时间不够可能是可穿戴除颤器未发挥出作用的部分原因。在该研究中,除颤器组患者每天穿戴除颤器的中位时间为18小时,整个研究期间平均每天穿14.1小时,最初18小时,到研究结束时减至12小时,此时也仅有一半的患者仍在穿这种除颤器。
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心肌梗死患者,目前指南强烈反对在发病后40天内或者急诊血运重建后90天内植入除颤器进行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在这个空档期,穿戴式自动体外除颤器则可能是一种良好选择。
该研究结果已于今年3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被详细报告过,引起与会者热议。有人认为,除颤器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这会降低这种设备的有效性。
来源:Jeffrey E. Olgin, et al. Wear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8, 379:1205-1215.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该研究纳入230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组,其中1524例分入除颤器组,其余778例分入对照组。
JAMA刊文称,14年来房颤试验层出不穷,指南中A级证据产生寥寥
JAMA杂志刊登文章,指出,从2001年到2014年尽管每年发表房颤的随机试验数量大幅增加,但在AHA/ACC房颤指南中,仅有8.8%为A级证据。作者认为,这些研究可能是规模不够大,或方法学不严谨,没有产生A级证据。图14年来,房颤文章和随机试验数量杨进刚阜外2023-08-18 21:00:24
0001阜外医院郑哲等多中心研究:我国两成稳定性冠心病冠脉介入指征不适宜,心脏搭桥术指征选择较好
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3:36:42
0001全球迎来银发浪潮:2030年人类预期寿命将突破90岁,韩国女性命最长
近期发表于Lancet上的一项研究对35个工业化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到2030年,35个国家的人均比以前更长寿,且男女差距缩小。研究者指出,这提示未来养老问题和老年医疗问题面临较大挑战。之前,日本女性最为长寿,但研究显示,在未来的2030年,韩国和法国将取而代之。韩国女性将是史上寿命最长者,超越90岁。2013年女性预期寿命最长的5个国家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5:32:08
0000瑞典研究称,40岁前患糖尿病,心血管病及死亡风险最高
根据瑞典学者在《循环》上发表的最新研究,40岁以下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比同样年龄的没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或死于心血管疾病,女性的风险更高。研究人员还发现,对于80岁或以上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与无糖尿病的同龄人相同。过去30-40年间,青年人的肥胖率稳步上升,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2型糖尿病。哈佛研究:单不饱和脂肪酸也有好坏之分,动物性单不饱和脂肪酸增加21%死亡风险
众所周知,对于心血管健康来讲,不饱和脂肪酸要好于饱和脂肪酸。殊不知,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也有好坏之分,吃对了,可以延年益寿,吃错了则会短命!哈佛大学的学者对近10万人随访22年的结果发现,多吃植物性单不饱和脂肪酸则死亡风险降低16%,而吃动物性单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21%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