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致癌(法国研究)
大量证据表明,食品中的添加糖不利于人体健康,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鉴于此,食品行业以人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然而,人工甜味剂可能也不是安全的替代品。
[2]Association of Low- and No-Calorie Sweetened Beverages as a Replacement for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With Body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tw Open. 2022;5(3):e222092.
其中63%的人从未摄入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摄入量较低和较高者均占18.5%。阿斯巴甜是摄入量最多的人工甜味剂(58%),其次是安赛蜜(29%)和三氯蔗糖(10%)。这些甜味剂主要来自于软饮料(53%)、桌面甜味剂(29%)、酸奶或干酪(8%)。
上述法国队列研究于2009~2021年纳入10万余名成年人,其平均年龄为42岁,79%为女士,平均体重指数为24 kg/m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中位随访7.7年期间,3358人确诊癌症,其中乳腺癌982例、前列腺癌403例、肥胖相关癌症2023例。
3月24日,一项来自法国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尤其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John L. Sievenpiper指出,要谨慎解释该研究结果。
来源:
因此,Sievenpiper等认为,对于有糖尿病风险或已合并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来说,用低热量或无热量甜味剂饮料来替代水是可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的3月14日,Sievenpiper等人在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囊括17项随机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以低热量或无热量甜味剂饮料替代加糖饮料,可显著降低体重、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肝内脂肪,其益处类似于水。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说明,人工甜味剂可能是癌症预防中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结果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其他卫生机构重新评估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提供了新的信息。
他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有得出反向因果关系的风险,也许很多喜欢摄入低热量和无热量甜味剂的人将其作为一种减肥策略,而不是这些甜味剂导致肥胖及其并发症,包括癌症。
该研究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身体活动、吸烟、体重指数、身高、随访期间体重增加、糖尿病、癌症家族史、24小时饮食记录次数、基线热量摄入以及酒精、盐、饱和脂肪酸、纤维、糖、水果和蔬菜、全谷物、奶制品等的摄入情况后,8年随访期间,与从未摄入人工甜味剂的人相比,人工甜味剂摄入量超过中位数者患癌和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均增加13%。
[1]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 March 24, 2022
其中,阿斯巴甜摄入量较高的人癌症、乳腺癌、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分别增加15%、22%、15%,安赛蜜摄入量较高者的患癌风险也增加13%。
[3]Artificial Sweeteners: A Modifiable Cancer Risk?. Medscape, March 24, 2022
口服PCSK9 抑制剂崭露头角!
口服要比打针方便得多,口服PCSK9抑制剂来了。近日,一种新型口服PCSK9抑制剂MK-0616的I期结果令人欣喜:在应用他汀基础上,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且还无严重不良事件。目前上市的PCSK9抑制剂,如alirocumab、依洛尤单抗,均为皮下注射制剂。中国疾病负担报告:1990~2016年冠心病死亡人数增长加4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在本刊发表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点击下载全文2016年,我国居民前十大死因排序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肝癌、胃癌、道路交通伤害、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食道癌。图2005年和2016年中国死因死亡顺位及其变化率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45:320000阜外医院李静等报告中国心脏瓣膜病诊治现状:中重度患者仅10%接受手术治疗
在2019AC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李静团队报告,在来自190家医院的11,873名患者中,有7,031名中重度患者中,但只有708人(10%)接受了外科或经皮瓣膜介入治疗,中位住院时间为9天,院内死亡率为1.1%。最常见的瓣膜病是二尖瓣关闭不全(60.8%)和三尖瓣关闭不全(59.8%)。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43:060000Circulation杂志文章观点:不考虑年龄诊治高血压“荒谬”,最佳成人血压水平应该这么算
随年龄升高,血压升高。过去的教科书认为,血压升高是代偿机制。这一观点已经被摒弃,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把血压像年轻人一样来处理,风险无疑也会增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最近一期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FranzH.Messerli等关于年龄、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观点。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7:36: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