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即便抗凝(新发脑梗仍不少见,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2月17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瑞士前瞻性多中心房颤队列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即便应用抗凝药,新发脑梗仍不少见,且大部分为隐匿性脑梗;新发脑梗的患者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除了抗栓治疗,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但目前不清楚这种方法是否能预防隐匿性脑梗和认知功能下降。
然而,新出现的白质病变和脑部微出血与认知功能下降无关。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新发脑梗的患者认知功能明显下降;隐匿性脑梗和症状性脑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类似。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支持“房颤是血管性痴呆病因之一,且主要由隐匿性脑梗所致”这一观念。
术后出现新发无症状脑梗死的患者1年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较高(10.81% vs. 1.83%;OR=6.485),死亡和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
该研究共纳入1227例房颤患者,其平均年龄为71岁,26.1%为女士,89.9%应用抗凝药物,19.2%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来源:
2年随访期间,2.3%的患者出现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近期,郑大一附院有研究称,房颤消融术后,14%的患者新发无症状脑梗死。
该研究也说明,对于所有的房颤患者,单纯抗凝治疗可能不足以预防脑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
[1] Silent brain infarcts impact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7 February 2022
部分患者是否能通过不同的更高剂量抗凝药物或加用抗血小板药物获益,目前尚不清楚,这必须权衡大出血风险。
小的缺血性腔隙性脑梗可能主要由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而不是心原性血栓所致,抗凝治疗对这样的患者可能不那么有效。
核磁检查显示,5.5%(68例)的患者新发脑梗(包括10例中风患者),其中88.2%在基线时应用抗凝药物,85.3%为隐匿性脑梗;18.7%的患者新出现白质病变,11.4%的患者新出现脑部微出血。
所有患者在基线和2年后接受标准化脑部核磁检查。隐匿性脑梗定义为:随访期间无临床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核磁检查新发现小的非皮质梗死或者大的非皮质或皮质梗死。
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是新发隐匿性脑梗的危险因素。
【世界糖尿病日】担心自己得糖尿病?简单测评表一算就清楚
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至今记忆犹新,原意是说,主人有糖尿病,家里的狗狗也很“忠实”地得了糖尿病。这反映了一个问题:糖尿病与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就是“家庭和糖尿病”。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全球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来自中国。数据显示,2010年18岁以上国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50.1%。杨进刚阜外2023-08-25 03:27:300000门诊测血压不稳定,平均可差12 mmHg!超53万人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4:11:110000不测量夜间血压,会漏诊危险人群!牛津大学研究
量血压仅仅测量白天血压或许是不够的。近日,牛津大学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不测量夜间血压会使漏诊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人群,面临无法识别高血压的风险。这项研究对两组人群进行了分析:一组来自4家医院的21739例住院患者;另一组为BP-Eth研究的社区人群。研究显示,在医院队列中48.9%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即血压模式呈反杓型,平均昼夜收缩压差了8.0mmHg。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4:51:040000左心耳充盈速度,可预测血栓形成!贵州医大学者研究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栓子,90%以上源于左心耳。贵州医科大学杨龙、郭楚娴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左心耳充盈速度为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对左心耳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且当左心耳充盈速度<0.43m/s时,需警惕左心耳血栓形成。杨进刚阜外2023-09-30 09:02:050000左回旋支CTO 病变,该不该做?阜外研究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开通还是不开通,需要考虑患者病情及病变特点等多个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也不存在诸多变数!阜外医院乔树宾、王曼等发表研究称,打通左回旋支CTO病变未降低患者的5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研究发现,左回旋支CTO男性患者居多,病变迂曲,近端存在大分支的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