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多层CT一站式诊断经验:结合3D打印技术完美展现病灶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马小静、李炜等提出,多发或起源少见部位的心脏黏液瘤既有着与常规单发左心房黏液瘤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又有其特殊征象,需要密切结合超声心动和多层CT进行诊断,两者优势互补。
研究者表示,超声心动图对于瘤体的运动、瘤蒂的位置、形态和附着点判断优于MSCT。而MSCT可同时排除有无肺动脉栓塞以及冠状动脉病变。
单发右心房黏液瘤影像表现非常典型,MSCT增强扫描显示界限清晰、边缘光整(规则或不规则)团块状充盈缺损,瘤体内密度不均匀,可有不规则轻度强化影及不同程度钙化;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就是瘤体活动度大,有蒂附着于房间隔中央部,收缩期和舒张期通过三尖瓣在右心房、心室之间来回运动(图1A、1B)

图1A-1B:患者术后6年复查,舒张和收缩期,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MIP图,右心房、心室内可见团块状充盈缺损,活动度大。
对于左心房非卵圆窝起源或多发的黏液瘤,因其起源部位罕见,瘤体活动度不大而相对不易明确诊断。
研究者指出,如果多层CT增强扫描后瘤体大部分呈低密度且边缘清晰、无明显或仅轻度强化,超声心动图又观察到瘤体有蒂且附蒂摆动这一较为特异的征象,需要高度怀疑黏液瘤。
而且多层CT的优势是可同时排查冠心病和肺动脉栓塞。研究者指出,特别是对老年、右心黏液瘤的患者,这一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因为黏液瘤组织结构疏松,在高速血流的冲刷下易于脱落造成不同程度肺动脉栓塞。
因此特别注意右心房黏液瘤需要和黏附于卵圆窝处的血栓相鉴别。
原因在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压力升高致血栓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左、右心房内分别见一长短不一条状充盈缺损,两者之间通过卵圆孔相连,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极易误诊为黏液瘤(图2A),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干内见充盈缺损,可见“马鞍征”(图2B,箭头所示),考虑新鲜栓塞所致。
超声心动图检查收缩期右心房腔内不均匀内“瘤体”反射,边界欠清,不规整,附着于房间隔中央部(图2C): 舒张期“瘤体”越过三尖瓣摆入右心室流入道(图2D),此例经溶栓治疗后“瘤体”消失,证实原骑跨两心房之间的充盈缺损为血栓。

图2A-2D:右心血栓影像图
研究者认为,以下四点可以提供两者鉴别:(1)右心房血栓一般形态不规则、条带状居多,而黏液瘤一般都具有肿瘤的基本形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2)有合并下肢静脉曲张且超声心动图提示静脉内有血栓的,提示有右心房血栓的可能;(3)血栓一般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在超声心动图图像上一般有分层表现,而黏液瘤无此征象;(4)可通过临床试验性抗凝或溶栓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如果右心房内的充盈缺损完全消失,高度提示为血栓。
超声心动图对于瘤体的整体形态观察不如多层CT,因为多层CT运用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任意平面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维容积成像,甚至可以结合3D打印技术,完美展现病灶。
研究纳入经手术证实为非起源于左心房卵圆窝的心脏黏液瘤14例,其中右心黏液瘤8例,左心房多发黏液瘤2例,左心房侧壁、二尖瓣区黏液瘤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5~65岁,中位年龄48.1岁。
14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2例,准确率约85.7%;MSCT诊断11例,准确率约84.6%。
来源:李炜,夏娟,孙庆军,等. 少见部位心脏黏液瘤的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和超声心动图诊断评价. 中国循环杂, 2016, 31: 844.
青岛学者提出控制夜间高血压良方:夜间加用缬沙坦效果佳
对夜间高血压早期进行有效干预,是延缓夜间高血压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关键。近期,青岛大学医学院徐勤伟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夜间给药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改善肾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作者认为,该研究结果“为夜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可能伴肾脏靶器官损害的夜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JACC刊登武汉同济医院汪道文和阜外医院窦克非等文章,揭示汉族自发冠脉夹层致病基因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刊登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和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的研究,该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等基因检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SR1可能为冠脉自发性夹层致病基因。同期述评称,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但冠脉自发性夹层患者是否该筛查TSR1基因还有待于其他研究结果的进一步确认。泰国研究称,姜黄可降低65%搭桥术后心梗风险
泰国一项研究发现,搭桥术前3天及术后5天,每天服用4g姜黄(含姜黄素),可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本研究中,服用姜黄组的院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3.1%,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进一步分析显示,姜黄是搭桥术后心梗发生风险降低65%。此外,姜黄组患者的其他相关指标如术后C反应蛋白、丙二醛、NT-proBNP水平也低于安慰剂组。解放军总医院王玉堂等:高龄多支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效果优于药物
解放军总医院王玉堂等发表研究显示,对于高龄高危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研究者认为,虽然有研究证实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并不优于药物治疗,但临床上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多样,对于一些高龄、高危的患者尚不能下定论。本研究中的241例老年男性高危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75岁患者占60%。代盐降压,低肾素者降幅更大!大连姜一农等研究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使用低钠代盐,可有效降低血压。2021年12月29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一农等发表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长期使用低钠代盐可有效降低诊室收缩压、家庭自测收缩压和舒张压。该研究还发现,基线的血浆肾素水平可能是预测限盐后血压应答情况的一个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