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后(可用新型抗凝药,加拿大专家观点)
同时,XI因子抑制剂是否会成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有效、更安全、更方便的抗凝治疗,需要未来相关研究来揭晓。
对于因其他适应证(如房颤)而需要抗凝的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包括置换术后3个月内。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1 版)》也建议,对于有抗凝适应证者(如房颤、血栓栓塞等),建议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对于无抗凝适应证者,建议直接单种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
1月12日,《心血管研究》杂志(Cardiovascular Research)发表加拿大血栓专家的文章指出,由于缺乏来自随机临床试验的高质量证据,目前指南对于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应用的推荐都较弱。
因此,这些患者如何选择最优的抗栓治疗,尤其是在置换瓣膜后的3个月内亚临床血栓栓塞风险最高时,成为临床日益关注的焦点。
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亚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目前仍不明确。但GALILEO研究的初步数据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即便以较低剂量应用时,可能也有效。
对于无其他抗凝适应证的外科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目前的证据支持在头3个月内抗凝治疗,但证据质量不高。
近年来的临床随机试验证实,外科或经导管生物瓣膜置换术后,临床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另外,对于这类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以治疗剂量应用时,似乎与华法林一样可有效预防临床血栓栓塞。
如果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可改善瓣膜耐用性,那么其在年轻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
[1]Advances in anticoagulation: patients with bioprosthetic heart valves.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12 January 2022
作者指出,尽管GALILEO研究中低剂量利伐沙班对于亚临床血栓形成的疗效值得期待,这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而且预防亚临床瓣膜血栓形成是否会改善瓣膜的长期耐用性,目前还不清楚。
对于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是唯一的权威治疗。相对年轻的患者往往优选机械瓣,因为比生物瓣膜更耐用,但需要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
作者认为,根据目前的证据,在选择心脏瓣膜时,应继续考虑瓣膜耐用性和抗凝需求。
对于外科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指南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3~6个月,而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则建议抗血小板治疗。
生物瓣膜的临床血栓栓塞风险较低,因此可避免长期抗凝,但新的影像学技术发现,置换生物瓣膜1年内,10%~20%的患者会出现亚临床瓣膜血栓形成,这可能是结构性瓣膜退化的一个原因。
来源:
武汉大学研究称,适量吃巧克力可预防心脑血管病
关于巧克力在预防心血管病方面的作用,目前各个研究得出的研究并不一致。近期,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学者对这方面的14项前瞻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适量吃巧克力有助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多吃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益处。该研究显示,巧克力摄入量与上述心脏代谢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看电视越多,身体越疼!澳大利亚研究
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中老年人身体疼痛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明显。研究者通过评分评估身体疼痛,评分降低即为身体疼痛加重。研究开始时,50岁居民的平均身体疼痛评分为76.9分,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年会降低0.3分。而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身体疼痛评分降低0.69分,相当于自然衰老两年相当的疼痛。安徽省立医院CRT应用经验:左心室限制性充盈冠心病患者疗效差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严激等研究发现,左心室舒张充盈模式影响心室再同步化(CRT)疗效,非限制性充盈模式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获益显著,限制性充盈模式的患者,CRT反应率低、疗效差、预后不良。本组接受CRT的6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非限制性充盈36例,其CRT反应率为67%(24/36),限制性充盈25例,其CRT反应率为28%(7/25)。【疑难病例】年轻男子突发心衰为那般?原来他有这个“瘾”
天津市海洋石油总医院洪冰等遇到一个奇怪的病例。该男性患者36岁,因“间断咳嗽、咳痰1周,突发憋喘、大汗1天”就诊,以急性左心衰竭收住院。患者自诉服用冰毒(甲基苯丙胺)10年间未间断。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2年。不饮酒,吸烟13年。血压160/90mmHg。半卧位,口唇略紫绀,颈静脉略充盈,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附加心音。双下肢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