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房颤,建议优先恢复窦律!韩国研究
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恢复窦性心律)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和预后的两项主要治疗措施。既往研究表明,这两种措施在改善房颤预后方面效果类似,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尽早控制节律可更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12月10日,韩国学者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对于近期新诊断房颤的患者,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尽早控制节律可进一步显著降低中风和心衰相关住院风险。
研究者发现,如果节律控制措施实施得较晚,效果会减弱,说明一旦确诊房颤,应尽快采取节律控制措施。
该研究从韩国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中纳入于2011~2015年新诊断房颤的22 653例患者,其中60.2%接受节律控制治疗(2/3在房颤确诊1年内开始治疗,即早期节律控制),其余39.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78.8%在房颤确诊1年内开始治疗,即早期心室率控制)。
用得最多的节律控制药物为胺碘酮(40.4%),其次是Ic类药物。
5.7%的患者以消融作为初始节律控制策略,随访期间节律控制组最终有11%的患者接受消融治疗。
平均随访2.3年期间,节律控制组和心室率控制组分别有5.2%和7.8%的患者发生中风,节律控制组的中风发生风险较心室率控制组降低了23%。
研究者发现,当这两种治疗措施都在房颤确诊16个月内开始实施时,节律控制下的中风风险明显低于心室率控制。
确诊房颤后6个月和1年时,节律控制组的中风风险较心室率控制组分别降低245和22%,但如果5年后在实施这些措施,中风风险就相似了。
同样地,如在确诊房颤后6个月内启动治疗,节律控制组的心衰住院风险也明显低于心室率控制组,但如果1年后才开始启动治疗,节律控制的这种优势就消失了。
研究者发现,在降低心梗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策略无论启动时间早还是晚,效果均相似。
马长生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则发现,在≤ 50岁的房颤患者中,与没有房颤家族史的患者相比,有房颤家族史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27%。
来源:
[1]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Rhythm Control Versus Rate Control f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Heart Assoc, 10 Dec 2021
BMJ 副主编:被拒稿大多是因为研究没有价值
“如何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是所有临床研究者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BMJ副主编、BMJOpen杂志主编TrishGroves教授就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讲解。她指出,首先,要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第二,要采用适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遵守学术规范。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5:47:06
0000学高做我师表,身正为我垂范:阜外医院举办贺陈在嘉教授九十岁华诞暨从医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5月1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举办了祝贺陈在嘉教授九十岁华诞暨从医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高润霖院士代表弟子们在活动中介绍,陈在嘉教授1958年调来阜外医院,1959年始致力于冠心病研究。她从无到有,创立了冠心病研究室,是阜外医院、乃至全国冠心病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杨进刚阜外2023-08-09 10:37:00
0000极高危患者用他汀不能使LDL-C达标,应先联用依折麦布!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声明
近期,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工作组发布声明,对高危和极高危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联合用药作出了建议。1、所有的高危和极高危患者,首先要接受最大可耐受剂量的高强度他汀治疗。2、极高危患者经他汀单药治疗后坏胆固醇(LDL-C)不太可能达标,以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首选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来降低LDL-C水平。如果LDL-C水平仍较高,可考虑加用PCSK9抑制剂。杨进刚阜外2023-09-17 12:16:17
0000安贞医院吕树铮等发现:介入后使用呼吸机可预防OSA患者再血管化
临床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与很多疾病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对患者的预后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