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病变(已成我国瓣膜病主因,阜外医院李静等研究)
退行性病变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45 岁患者的 6.1%上升到 ≥ 75 岁患者的56.6%。
阜外医院吴永健等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显示,在2 728 例≥ 60 岁且病因为退行性变的中重度瓣膜病住院患者中,知晓率不足1/5。
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有手术高风险的患者接受瓣膜治疗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1]Huang X,Dhruva SS, Yuan X, et al. Characteristics,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hospitalised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study. BMJ Open. 2021 Nov 3;11(11):e052946.
在中重度瓣膜病患者中,风心病最常见(27.3%)。风心病瓣膜病住院患者集中在65~74岁年龄段。
整体而言,退行性病变是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33.3%),其次是风心病(22.1%)。
二尖瓣关闭不全占79.1%,三尖瓣反流占77.4%。
这项研究中,188家医院中有38家有能力进行瓣膜干预,但这些医院中,轻、中、重度瓣膜病患者中分别有5.5%、21.0%和35.6%在住院期间接受了瓣膜治疗。
研究者认为,应关注退行性瓣膜病,并制定针对性策略。此外要注意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可能治疗不足,尤其是那些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而且不论男女,退行性病变都是最主要病因(36% vs 30.9%),但女性风心病更常见(28.7% vs 14.8%)。

与不到45岁的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接受瓣膜治疗的可能性降低了42%;轻度和中度患者较重度患者接受瓣膜干预可能性分别降低88%和57%。
阜外医院李静等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中,退行性病变已称为主因,但在中重度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仍最常见。
图1 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因与瓣膜病变类型
这项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析了2015年从全国188家医院超声检查资料完整的9366例瓣膜病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8.7岁,46.8%为男性。
29.5%的患者合并多种瓣膜病变,最常见的组合是二尖瓣 三尖瓣反流,其次是主动脉瓣 三尖瓣反流,以及二尖瓣 主动脉瓣反流。
大多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接受了瓣膜置换术;大多数三尖瓣病变患者接受了瓣膜修复术。
来源:
其中,心衰(59.7%)、房颤(33.0%)、高血压(37.6%)和冠心病(23.9%)是最常见的合并症,此外4.8%的患者之前接受过瓣膜干预。
此外,那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之前接受过瓣膜干预的患者接受瓣膜治疗的可能性降低,不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接受瓣膜干预可能性增加了69%。
QTc间期变化,也有预测价值!中山大学一附院研究
近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inYe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心率校正的QT(QTc)间期的动态变化与死亡呈“U”型相关,其中弗明汉校正的QTc间期变化为4ms时风险最低。研究者认为,这提示,QTc间期的重复检测有助于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研究显示,QTc间期的动态变化与死亡呈“U”型相关。与弗明汉校正的QTc间期变化(ΔQTcF)0-8ms的参与者相比:杨进刚阜外2023-09-22 08:46:51
0000中国慢病研究: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冠心病风险增加4%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调查发现,非糖尿病的人群的随机血糖水平每增加1mmol/L,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分别增加4%和5%。本研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此外,城市的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为4.6%和2.3%,均高于农村(1.7%和1.3%)。非梗死动脉CTO患者长期预后差!阜外医院随访11年研究
近期,阜外医院杨跃进等对2282例心梗患者进行了1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非梗死相关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可预测心梗患者不良事件增加和生存率,还是男性心梗患者1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研究数据显示,存在非梗死相关动脉CTO病变的患者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明显较高。这些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复发性心梗和中风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而且存在非梗死相关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高。八成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华中学者新冠肺炎研究:肝功能异常者更危险
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不仅是“肺”,还有消化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科黎培员、方丹等发现,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状;近五成腹泻;转氨酶异常率较高;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时肝功能异常。在这项研究中,纳入的305例患者中有201例能详细回忆和完整记录起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