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疗水平(从质控抓起,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工作回顾)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等在本刊发表述评指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临床治疗、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医疗质量是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这些工作包括: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体系、搭建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持续撰写和发布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报告、广泛开展质控培训交流与实践等。
文章强调,质控中心将以落实心血管年度质量改进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契机,转变工作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持续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实现心血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5、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质控培训、宣贯和交流
医疗质量逐步提升
质控中心组织心血管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基于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权威专家共识,明确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遴选并制订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包含11个病种和手术操作共105项关键质控指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
1、建立统一、高效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4、强化基于数据的医疗质量监测、评价和常态化反馈
2、推广和持续健全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标准规范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收集与分析2900余家医疗机构关键质控指标
但与之伴随的医疗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诊疗规范性不足、区域医疗质量和技术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
制定11个病种和手术操作共105项质控指标
3、切实开展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进行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循证药物应用情况明显改善,二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由2017年的67.8%提高至2018年的81.5%。
外科介入治疗作为一项将传统外科和介入治疗融合的新技术,其近三年手术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不超过0.2%。
在此基础上质控中心整合了除三个介入以外的心外科、血管外科、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血管影像、经外科途径介入、体外循环与体外生命支持质控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质控中心在组织体系建设、质控指标制订、质控信息收集反馈、质量干预与改进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成效。
2019年质控中心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将国家冠心病介入、先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质控数据系统迁移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一管理。
质控中心持续收集与分析2900余家医疗机构心血管病专业关键质控指标,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面了解国家、区域及机构层面的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
2016~2018年,在年手术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手术规范性呈改善趋势,整体住院手术死亡率从2.8%下降至1.7%,各医院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立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承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诊断肥胖伴舒张性心衰,这个磁共振指标最有用!阜外医院陆敏杰等柳叶刀子刊研究
11月3日,阜外医院陆敏杰等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对于合并肥胖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舒张性心衰)患者,全身炎症较重以及心脏磁共振检查显示的心脏整体纵向应变(GLS)、舒张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eGLSR)较差可能是其独特的特征。作者指出,这说明,心肌应变指标或可用于监测和早期诊断合并肥胖的舒张性心衰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7:560000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研究表明,安检不会干扰起搏器等心脏植入设备
机场过安检时,要求安装起搏器的旅客要提前声明。但近期召开的美国心律学会年会上,来自德国心脏中心一项研究提示,机场安检时,身体扫描仪不会干扰心脏植入设备的功能,包括传统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皮下ICD、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者发现,在1000多次安检身体扫描中,没有出现电磁干扰相关事件,身体扫描仪不能检测到心脏ICD。每天睡7小时,肾病风险最低!华西医院超52万人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慢性肾病或蛋白尿呈“U”型曲线关系,睡得过长过短均会增加慢性肾病和蛋白尿风险,而每晚睡7小时风险最低。图1每晚不同睡眠时间与慢性肾病(A)和蛋白尿(B)风险的剂量反应分析研究显示,每晚睡眠≤6小时和≥8小时分别会增加13%和14%的慢性肾病风险,增加24%和15%的蛋白尿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05 09:36:580000兰州学者Meta分析:相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这个部位起搏更适合国人
临床上安装起搏器时,右心室心尖部因导线易于固定且脱位率较低,是常规使用的起搏路径。近年来,右心室间隔部因能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那么,对于国人来说,这两种起搏路径到底孰优孰劣?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白明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群中,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是更适合国人的起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