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男士(吸烟和肥胖,年轻心梗高危人群,最新综述)
血脂异常是所有年龄组中公认的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多有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FCHL)和脂蛋白a水平升高。
此外,年轻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基因差异,尤其是在凝血和脂质代谢途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突变和多基因评分高均与早发心肌梗死的几率增加相关。
另外,针对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HPMI)者可进行基因筛查。

安贞医院一项研究分析了2007~2017年期间的2866例青年(18~44岁)初发心梗患者,也发现男性占95.6%,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吸烟(72.7%)、高血压(40.8%)和肥胖(37.8%)。
虽然糖尿病在年轻心肌梗死患者中相对少见,但糖尿病患者的心梗风险明显升高。
年轻人危险因素排序是:吸烟、肥胖、男士、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而>45岁排序则为:高血压、男性、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
在诊疗方面,与男性相比,年轻女性不太可能接受有创检查、冠脉介入治疗或搭桥。女性患者的预后也更差。
研究发现,与年龄较大(>45岁)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80%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是男性。
Cardiovasc Res杂志上一篇综述文章指出,发生心梗的年轻人往往具有炎症特征的偏心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吸烟、肥胖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如不活动和饮酒。
从传统危险因素角度分析,与老年人相比,吸烟在年轻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更常见。
现如今,心血管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45岁的年轻人发生心梗越来越多。
应尽早实施早发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的监测,尤其是在同时存在其他易发血栓因素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有心肌梗死家族史的健康年轻人Lp(a)水平多升高。
来源:[1]Sagris M, et al. Risk factors profile of young and older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vasc Res. 2021 Aug 6. Epub ahead of print.
对于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或存在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脂蛋白(a)或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有必要筛查无症状冠心病。
从斑块组织学检查结果看,年轻心梗患者常存在侵蚀斑块,其特征是偏心,淋巴细胞浸润。老年人常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伴有炎症和斑块内出血,导致了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
研究发现,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使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提前15岁。大约10%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存在LDL-C水平升高。
图 <45岁和>45岁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差异(位置越高代表影响作用越大)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常为单支冠脉病变,复杂病变较少。
女性患者的症状不典型,STEMI较少。女性常将心绞痛症状误认为焦虑,这导致女性患者就诊时间延迟,预后可能更差。
女性发生首次心梗时间比男性晚6~10年,绝经前的雌激素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还提示,年轻心肌梗死患者多因不良生活方式,80%有肥胖/超重,他们多有饮酒、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少和吸烟。
文章指出,年轻和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病理生理学和风险因素特征,有助于识别高风险的年轻人群,并指导一级和二级预防。
根据研究,大多数患有早发冠心病的年轻人,在首次心肌梗死事件之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是致命性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优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早发冠心病的年轻人可能从预防措施(如他汀类药物)中获益最大。
广州番禺中心医院研究称,区域协同心梗救治网络可大幅缩短救治时间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陈国钦等报告,对于不能到可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首次就诊、需要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与常规转诊相比,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可将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的时间从149分钟缩短至115分钟(缩短34分钟),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从105分钟缩短至69分钟(缩短36分钟),总缺血时间平均从367分钟缩短至325分钟(缩短40分钟)。没用降脂药时,国人坏胆固醇若太低易中风!开滦研究新分析
河北唐山开滦医院吴寿岭等利用开滦研究Ⅰ和Ⅱ两个队列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既往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在没有用调脂药物的情况下,即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70mg/dl(<1.8mmol/L),出现中风的风险仍然较高。研究者发现,在中风的各个潜在危险因素中,血压控制较差、极低LDL-C水平(≤40mg/dl)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阜外医院研究称,无脾综合征伴发先心病常有5个以上心脏畸形
阜外医院王浩、孙妍等研究提示,无脾综合征所伴发的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一般累及心脏多个部位,病变较重且难于矫治。本组47例无脾综合征患者的心内畸形主要有7类:心脏位置异常16例;大范围间隔组织缺损47例;房室瓣异常42例;主动脉起源异常47例;大动脉相互关系异常46例;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及肺动脉发育异常45例;体静脉引流异常44例;肺静脉引流异常28例。冠心病出院,没必要常规带硝酸甘油!Circulation观点文章
首次报道使用硝酸甘油可治疗心绞痛是1867年。之后,虽然尽管疗法,如早期介入治疗、双重抗血小板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药物,对预后有明显的益处,但出院后使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似乎受到历史的眷顾。尽管数据有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使用舌下硝酸甘油仍被纳入指南,仅美国和欧洲每年就有200万~300万患者在出院时,仍处方了硝酸甘油喷雾剂或含片,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