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药(可燃脂,柳叶刀子刊研究)
利拉鲁肽对于腹部及肝脏脂肪组织的减少效果,分别是其对全身体重减轻效果的2倍和6倍。
该研究在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开展,纳入235名体重指数≥30 kg/m2或体重指数≥27 kg/m2但有代谢综合征而无糖尿病的受试者,其中185人被随机分入利拉鲁肽组或安慰剂组,分别每天皮下注射一次(3.0 mg)利拉鲁肽或安慰剂,同时进行饮食干预及推荐指南建议的身体活动,共治疗40周。
之前,保定市第一医院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利拉鲁肽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肌脂质异位沉积,从而改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利拉鲁肽组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47%,安慰剂组为13%;两组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1%和15%。
研究者指出,在既往研究中,利拉鲁肽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其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1]Effects of liraglutide on visceral and ectopic fat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August 03, 2021
最终128人纳入分析,其中利拉鲁肽组73人,安慰剂组55人,其平均年龄50.2岁,平均体重指数 37.7 kg/m2。
8月5日,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子刊发表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Ⅳ期临床研究带来了好消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还是一种减肥药物,而且能明显减少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当然,这要配合饮食和运动干预。
同时,利拉鲁肽还明显降低了受试者的空腹血糖和炎症因子水平。
来源:
中位随访36.2周时,利拉鲁肽组的平均内脏脂肪体积减少了12.49%,而安慰剂组仅减少1.63%,组间差异达10.86%。
人到中年,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将军肚”或变成“大腹婆”,尤其是经常久坐不动的人。而这些人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堆积,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心脏代谢疾病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基线糖尿病前期状态的亚组分析中,利拉鲁肽都有明显、一致的燃脂效果。
然而,长肉容易,甩肉难。很多人运动、节食,一顿操作猛如虎,肚子还是肉鼓鼓。
最新研究提示:四分之一国人有代谢综合征
近期,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纳入20余万人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国人代谢综合征已成灾,患病率已高达24.5%。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聚集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升高等多种心血管病危害因素于一体的病理状态。得了代谢综合征的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无此病者的3倍,病死率更是增加5~6倍。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2:45:190000JAMA子刊:警惕LVEF为30%~40%的冠心病患者猝死风险
较大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时,其心脏收缩功能较好。对于这部分患者,如何评估其猝死风险,及时预防?近日,发表于JAMA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就此进行了探究,研究显示,这类患者总体突发和(或)心律失常性死亡(SAD)发生率不低,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中度降低风险者最高,60岁以下患者最多见。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1:35:500000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手术效果有新超声指标!阜外医院王浩等研究
阜外医院王浩、段福建等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发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明显改善。研究者发现,与术前相比,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后缩短(PSS)发生率(6.27%vs.2.71%)以及平均心肌收缩后应变指数(PSI)[(3.68±2.79)%vs.(2.34±2.33)%]均显著降低,以基底段降低最为明显。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7:45:220000CTA为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首选无创检查方法!阜外医院吕滨等研究
1969年VanPraagh首次报道了一种非常少见的主动脉弓部畸形,即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这种畸形,是胚胎时期第五对鳃动脉弓未退化、持续存在,形成连接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或肺动脉干之间的弓状血管结构,常与第四鳃动脉弓发育而来的主动脉弓并存。阜外医院吕滨、禹纪红等通过对本院9年间诊断的8例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患者相关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进行总结发现: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6:51:170000Heart杂志:步行和骑车上班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30%
根据最近发表在《心脏》杂志上的研究结果,那些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1%,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30%。研究者指出,很多研究关注的是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为主动通勤者的带来好处,但对于非通勤的人来讲,步行或者骑车旅行相关的潜在健康收益却鲜为人知。”研究者对2006~2010年358799名参与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年龄37~73岁,随访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