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确诊1月内(静脉血栓风险也高,瑞典研究)
9个月后,男性房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已降至无房颤者的水平,但女性房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仍轻度高于无房颤者。
该研究从1987~2013年瑞典住院患者注册登记数据库中纳入463 244例既往无静脉血栓栓塞、缺血性中风或肺动脉高压的房颤患者,以2名年龄、性别、居住地匹配后的无房颤者与每例房颤患者进行对比。
1个月后,随着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增多,房颤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逐渐下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众所周知,房颤患者容易出现动脉血栓栓塞,主要是缺血性中风。
一项瑞典全国性注册登记研究结果表明,房颤患者也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包括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房颤1个月内风险较高。
研究者发现,诊断房颤后30天内,男性和女性房颤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40.2/千人年和55.7/千人年,发生风险分别是无房颤者的6.64倍和7.56倍。
来源: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Swedish Nationwide Registry Study. EP Europace, 19 July 2021
因此,研究者强调,确诊房颤后应尽快接受抗凝治疗,这样可同时预防缺血性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河北医大二院傅向华:急诊介入治疗心梗改善冠脉血流新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薛玲等研究发现,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半年内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显示,依替巴肽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及心肌灌注3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在急性心梗后1周时依替巴肽组在硝酸甘油介入后缺血范围积分、缺血程度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心梗伴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差!中国急性心梗注册研究新分析
9月7日,BMJOpen杂志刊发的一项基于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新分析显示,胃肠道出血是中国急性心梗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出血,占80.6%。在中国急性心梗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19%,严重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0.32%,相对较低。在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94%、1.24%、1.50%。住院率增加,病死率下降!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我国医改成效有喜有忧
为了达到2020年实现全面医疗的目的,2009年我国开始进行了重大医疗改革。近日,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最新结果提示,自2009年医疗改革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中风和冠心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009年至2016年期间,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后,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年增长率为4.2%,其中中风和冠心病住院年增长率分别为3.6%和5.4%。阜外医院王增武等学者研究称,我国≥35岁人群18.4%有二尖瓣反流
阜外医院王增武等在全国范围内分层多阶段随机抽取的社区人群中调查发现,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的检出率为18.4%,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检出率:35~50岁年龄组为0.3%,51~64岁年龄组为0.9%,≥65岁年龄组为2.2%。作者着重强调,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二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时,应注意二尖瓣反流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