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舒张压(80,mmHg诊断高血压不合理,JAMA研究称美国高血压新定义有,漏洞)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根据2017年发布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最新高血压指南,血压≥130/80 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而此前一直用≥140/90 mmHg的标准诊断高血压(我国目前仍用这一标准)。但该指南自发布以来,陆续有研究质疑新的高血压定义标准。 1月28日,JAMA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研究也表明,以舒张压≥80 mmHg定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可能不妥当。 因为研究者发现,如果收缩压低于130 mmHg,而仅舒张压≥80 mmHg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肾脏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并不会显著增加。 令人意外的是,研究者还发现,根据旧诊断标准诊断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也与上述不良事件风险也无明显关联。 研究者之一John W. McEvoy指出,该研究有几个重要的启示意义。 如果一个人收缩压正常(新标准<130 mmHg),无论舒张压多高,都没啥事。 在大多数人中,如果收缩压为130 mmHg,舒张压很有可能在80 mmHg左右。但在部分人中,收缩压和舒张压关联得并没有这么好,其中部分人会呈现出单纯的舒张期高血压。 而根据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美国1200万成年人会因舒张压≥80 mmHg而被打上“高血压”标签,但他们并不能从高血压诊断中获益,反而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实际上,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新诊断标准是基于专家意见而定的,并非基于临床试验证据。他认为,该研究结果足以用来讨论这一诊断标准是否合适。 作为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委员会的主席,Paul Whelton承认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定义是基于专家意见。 他认为,在预测心血管风险和指导制定治疗决策时,收缩压确实更重要,在老年人中尤其如此。 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建议,在65岁以上人群中,单纯以收缩压<130 mmHg为降压目标,并没有提舒张压目标。 研究者首先利用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13-2016年数据,共纳入9590名成年人,进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病率估算。 根据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估计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5%。而如果根据旧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病率仅为1.3%。 在这些新诊断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人中,估计有0.6%符合指南推荐的用药指征。 然后,研究者利用ARIC研究中一个纳入8703名成年人、随访25年的队列进行研究后发现,根据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诊断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并不高于血压正常者。 随后,在NHANES 1988-1994年和1999-2014年队列以及始于1989年开展的CLUE II队列中,研究中还发现,在根据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诊断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死亡风险也并未增加。 来源:1、Association of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as Defined by the 2017 ACC/AHA Blood Pressure Guidelin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JAMA, 2020, 323(4): 329-338.2、medscape网站
围术期心梗预后差!丹麦研究
围术期心梗是非心脏手术的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之一。一项来自丹麦的队列研究发现,与非手术心梗患者相比,围术期心梗患者的全因死亡、静脉血栓栓塞、急性肾损伤风险均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围术期心梗患者的不良预后似乎与手术或潜在合并症有关。该研究纳入2000~2016年丹麦首次发生心梗的患者,其中5068例为围术期心梗患者,137862例非手术心梗患者作为对照。杨进刚阜外2023-09-28 08:41:39
0000北医三院学者称,分站式小切口双侧乳内动脉搭桥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吴松、凌云鹏等研究提示,应用双侧乳内动脉(BITA)用于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不但可对左冠状动脉系统再血管化中实现全动脉化,也相应减少支架的应用,避免了大隐静脉桥的使用,其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BBC:晚上起夜多?“口味重”或为元凶
国际泌尿学杂志一项研究称,晚上起夜多的人,也就是“夜尿症”,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入。研究中,有223个人平时吃盐多、起夜次数也多,这些人将每日吃盐从10.7克降到了8克。3个月后,他们的起夜次数从每晚2.3次降到了1.4次。研究还发现,减少吃盐后,不仅晚上尿急起夜的次数减少,白天上厕所的次数也有所降低。而且,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每周工作≥55小时房颤风险增加,与心梗时房颤风险相似
一项对85494例受试者随访10年的欧洲研究表明,工作时间过长可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每周工作35~40个小时(标准工作时间)的人相比,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40%。在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中,10年随访期间,每千人中就多有5.2人发生房颤。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0:47:51
0000遗传检测和尸检必不可少!两心律学会联合发布猝死查因专家共识
近日,亚太心律学会和美国心律学会就不明原因猝死者和心脏骤停者及其亲属的调查,联合发布了一份专家共识。其中要点如下:1、心原性猝死(SCD)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了解发生机制,加强公众教育,提供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和心肺复苏培训。2、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幸存者和不明原因猝死者,应最大程度给予诊断,基因检测和仔细询问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