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应考虑总能量消耗(而非运动强度,欧洲预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声明)
1、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来说,与低强度的动态抗阻训练相比,高强度的动态抗阻训练可更好地增强肌肉力量。
7、说话试验和Borg RPE量表仅应考虑作为客观决定有氧运动强度的辅助方法。
4、为了正确地确定抗阻训练的强度,应采用 <10RM测试来设定初始重量,运动期间则可用抗阻运动的自我感觉量表(OMNI-RES)来评估自我感知到的运动强度。
2、较高强度有氧运动的医疗安全性仍需要长期随访研究,包括在缺乏监督指导的项目中以及心脏康复中出现少见病变的患者。
1、在心血管病患者中,不同的有氧运动强度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其他健康指标(如心脏功能、血管功能)的影响,尚需在等能对照的情况下进行研究。
说话测试: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可以说话但无法唱歌;轻度运动则可以说话又能唱歌;相反,如果连说话都困难就属于高强度运动。
RPE是瑞典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加纳·博格(Gunnar Borg)于1970年代创立的,主要针对的是成年人,把运动强度分成1~20个不同等级。“1”是不做任何努力,“20”是极度努力,一般使用的范围是从“6”开始。在运动中,使用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打分。
RM是指最大反覆次数(Repetition Maximum),指在一定负荷下,能进行动作的最大次数。1RM代表只能恰好做到一下的负荷,10RM代表只能做到10下,第11下无法完成的负荷。
1、有氧运动项目必须以优化总能量消耗为主要目的,而不是某一具体的训练方面,例如运动强度。
抗阻训练

5、在心脏康复项目中,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循序渐进的标准方法仍需探索。
8、心脏康复运动应循序渐进,首先必须达到患者所需要的运动时间,然后再增加运动强度。
7、自我选择vs强制的运动训练强度对患者运动愉悦感的影响,以及患者对运动训练建议的长期依从性,尚需研究。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康复可降低心脏病再次发作风险,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再住院。在心脏康复项目中,运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对于冠心病和心衰患者,运动强度越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对更高,但绝对风险依然较低。
6、在确定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强度时,心肺运动试验期间评估通气阈(VT1和VT2)可提供可靠的独立参数。
4、高强度vs低强度动态抗阻训练的血液动力学影响,仍需在特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队列中进行研究。
5、在为心血管病患者处方有氧运动强度时,必须格外小心地采用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心率(HRpeak)、心率储备(HRR)等常用的指标。
但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适强度,以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大获益?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6月2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协会二级预防和康复部再次发表立场声明,对于如何确定心脏康复中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的强度,进行了更新。
4、在选择有氧运动的强度时,应与患者共同制定决策。
尚需解决的问题
有氧运动
2013年,欧洲预防心脏病协会联合美国心血管和肺部康复协会、加拿大心脏康复协会曾发表了一个心脏康复立场声明,但内容仅涉及有氧运动强度的评估和处方,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争议。
5、为了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在心脏康复时提倡渐进式的抗阻训练,可按时间先后顺序,调整重复次数、运动强度、休息时间。
9、当通过心脏康复训练后体适能有所变化时,如可行,应重新评估VT1和VT2,重新确定合适的有氧运动强度。
来源:Exercise intensity assessment and prescription in cardiovascular rehabilitation and beyond: why and how: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02 June 2021. doi:10.1093/eurjpc/zwab007
6、在长期心脏康复项目中,应研究功能性抗阻训练的影响。
3、在选择抗阻训练的强度时,应与患者共同制定决策。
2、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正确确定运动强度非常重要,这会在更省时的情况下,带来短期临床获益。
3、高强度vs低强度动态抗阻训练的临床获益,以及向心性或离心性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辅助训练,仍需在心脏康复中进行评估。
2、在心血管病患者中,高强度的动态抗阻训练如果实施得当,其安全性与低强度的动态抗阻训练是一样的。
6、渐进式抗阻训练,可从躺着或坐着到站着,从但关节运动到多关节运动,从缓慢运动到快速运动,从平稳地面到不平地面,从单侧到双侧,从单个任务到两个任务,等等。
JACC:NSTEMI伴多支病变一次完全血管重建与分期介入哪个更好?
近日,发表于《JACC》的SMILE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存在多支病变的NSTEMI患者,同期PCI的1年预后优于分期PCI。本研究数据显示,同期PCI患者的1年MACCE发生率为13.63%,低于分期PCI患者(23.19%)。安贞医院吕树铮等发现:介入后使用呼吸机可预防OSA患者再血管化
临床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与很多疾病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对患者的预后非常不利。抗栓“东亚悖论”:缺血风险低,出血风险高!国际声明
近期,韩国、中国、日本、新加坡专家联合欧美多国专家发布立场声明指出,由于东亚人群在接受抗栓治疗时存在“东亚悖论(EastAsianParadox)”,即缺血风险较低,而出血风险增加,因此需要“种族抗栓策略”。该声明建议,东亚患者抗栓原则上应采取低剂量方案。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5:20:33
0000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是未来防治重点!欧洲心脏杂志文章
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病进展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5月17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汇总分析了目前全球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发病率、预后和医疗支出。1%~3%的成年人有心衰,患病率仍会升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成年人中心衰患病率为1%~3%,即超过6000万人有心衰。姚焰:起搏器植入后房颤的防治技巧
心脏起搏是目前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唯一有效的治疗,但植入起搏器后房颤的累积发生率高达30%~40%,显著高于无起搏器植入的普通人群。对此,阜外心血管医院姚焰教授和樊晓寒博士指出,所有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预防起搏器术后房颤需根据个体病情特点选择尽可能生理的起搏模式和程控间期,最大化起搏的益处,最小化起搏的不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