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刊登冠脉介入后房颤抗栓白皮书:首选双联抗栓,新型抗凝药物优先
近期,Circulation刊登了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白皮书。在评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的关键临床试验结果后。专家组做出了重要更新,建议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出院时采用双联抗栓方案(口服抗凝药加P2Y12抑制剂)。

以下为该专家共识的十大建议:
1、对于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且接受支架治疗的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应在出院后采用双重治疗方案,即抗凝药物加P2Y12抑制剂。
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优于华法林。
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与房颤抗凝推荐方案一致,不建议使用低剂量,除非在随机试验曾经研究过的剂量。
4、当有不同的剂量可以选择(如达比加群110和150mg)时,应根据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来考虑抗凝强度。
5、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PCI后可继续使用,尤其是患者耐受性良好,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没有并发症,可考虑使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达标范围内的较低水平。
6、抗血小板治疗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应考虑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在主要试验中使用抗凝 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不建议使用三联疗法。
7、大多数患者应首选抗凝 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首选P2Y12抑制剂,应该尽快开始,如在出院时。
8、在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特定患者中,在PCI后(如1个月)短期延长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三联疗法)是合理的。氯吡格雷仍是P2Y12抑制剂的首选,但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替卡格雷。
9、对于大多数应继续接受卒中预防剂量的抗凝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在1年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0、对于低血栓/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在PCI后6个月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合理的;而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来源:Angiolillo D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ed With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2018 Update. Circulation. 2018, 138:527–536.
中国零食二十年变迁:儿童喝饮料、吃快餐猛增
中国人正向“吃货”迈进,“吃”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日三餐之间插入了各式各样的休闲食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志宏等调查了4万多人3天的吃零食情况,发现近20年来,国人饮食中零食已经“上位”,零食所占的热量比重逐渐增加,2004年后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图1)。图11991年和2009年不同年龄组国人连续3天零食消费比例调查结果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0:51:47
0000吸烟升高血压!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
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的新研究表明,长期轻中度吸烟的男士以及吸烟累积暴露量高且体重增加的男士,高血压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而戒烟≥2年者的高血压风险与不吸烟者类似。该研究共纳入2783名中国男士和3416名中国女士,这些人至少参与CHNS项目三轮调查。中位随访4年期间,男士和女士中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8.2%和15.5%。握力更适用于预测女性患糖尿病风险,内科学年鉴研究
早在2015年,《柳叶刀》发表了PURE研究的一项分析发现,握力每减5公斤,因任何病因而死亡的风险就增加16%,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则分别上升7%和9%。该研究称,握力比收缩期血压更能预测死亡。另有研究发现,一个人握力的下降,是肌肉力量衰减的表现,而肌力衰减与糖尿病有关。这项研究显示,标准化握力可以预测糖尿病风险。甘油三酯成热点,动脉粥样硬化可消退!Peter Libby谈血脂七个新观念
早年,当人们开始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是胆固醇积聚时,内皮损伤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此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PeterLibby却剑走偏锋,开始对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想法很感兴趣,开始培养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杨进刚阜外2023-09-22 10:51:4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