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食二十年变迁(儿童喝饮料,吃快餐猛增)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
图2 1991年和2009年三个年龄组摄入的饮料在零食中所占百分比
但在2~6岁、7~13岁、14~18岁三个青少年儿童组吃的水果没有变化。
注重零食种类的选择,而非一棒子打死
Zhihong Wang,Fengying Zhai,Bing Zhang,et al.Trends in Chinese Snacking Behaviors and Patterns and the Social-Demographic Role between 1991 and 2009.Asia Pac J Clin Nutr,2012,21(2):253-262.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小琪等进行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城市的中学生,每天平均要喝1200 ml的饮料,远高于水的摄入(660 ml)。2/3的饮料为含糖碳酸饮料(如可乐)。
另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调查我国四城市10216名少年儿童食用快餐情况,发现90%的城市少年儿童知道快餐,其中92.3%食用过快餐。平均每月食用快餐1~3次者占18.8%,青少年偏爱吃汉堡包、炸薯条、比萨饼等,而且多选择在中餐和晚餐时进食。
在众多零食中,水果、谷物和饮料最受男女老少青睐,也提供最多能量。总体而言,正餐和零食相混合的饮食模式,已成为国人进膳常态。
成人水果增幅明显,少年儿童无变化
来源:
图3 三个年龄组饮料1991年和2009年快餐在零食中百分比
含糖饮料有害健康,这已经板上钉钉无可辩驳。每天一罐含糖饮料,每年体重将增加约7公斤,糖尿病的风险度也会翻倍。含糖饮料和苏打饮料可能与全球每年大约18万人的死亡有关。
中国人正向“吃货”迈进,“吃”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日三餐之间插入了各式各样的休闲食品。
图1 1991年和2009年不同年龄组国人连续3天零食消费比例调查结果
2009年,半数儿童和三成成人有吃零食的习惯。在4~6岁儿童中,零食的饮食热量占比为12.3%,19岁以上成人为4.1%。
在19岁以上国人所食零食中,水果的分量越来越重,在1991年水果占22.1%,到2009年则达到49.5%。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24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甚至刚刚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其中。
作者也认为,中国的零食相比美国还是更健康一些,美国人吃的零食能量高、盐多、含糖饮料更多。
这项研究是来自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相关数据,研究者对1991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4年中2岁以上的45 402人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零食则定义为早中晚三餐之外进食的所有食物和饮料。

研究者还发现,在1991年,这三组儿童青少年都没有吃快餐的习惯,但在2009年,吃快餐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10.8%、14.6%和15.1%(图3)。
之前有研究表明,零食消费会引起过多能量的摄入,从而增加超重或肥胖或罹患其他慢性病的危险。但也有研究表明,零食的点缀减少了正餐的摄入,反而降低了疾病风险。
青少年儿童摄入的饮料和快餐增幅明显
儿童饮料摄入增加让人担忧
纽约已禁止快餐店销售大杯含糖饮料,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不超过450卡路里热量的含糖饮料。
当然,比起美国来,中国人吃零食还差的很远。作者介绍,美国97%的成人和94%的儿童都吃零食。美国人所吃零食的热量占比达到了24%~27%。
研究还发现,儿童和高收入人群、城市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吃零食较多。

国人喜晚间吃零食
美国人则更喜欢在下午吃零食。
作者认为,“快餐和饮料的急剧增加对健康的影响,值得我们警惕。”
另外,国人多喜晚间享用零食,其次是下午。晚上吃零食,加上晚上活动少,无疑会长肉。
很多快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为特点,大大超过了一名成人一天所需的脂肪量,而人体所急需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则很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志宏等调查了4万多人3天的吃零食情况,发现近20年来,国人饮食中零食已经“上位”,零食所占的热量比重逐渐增加,2004年后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图1)。
青少年儿童摄入饮料增幅很快,2~6岁的儿童从7.7%增至19.5%,7~13岁的儿童从4.7%增至19.5%,14~18岁从6.5%增至18.4%(图2)。
就此,研究者认为,一切均应讲究“度”,盲目地把吃零食定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也不科学,而应注重零食种类的选择,学会如何吃零食。另外,就零食的变迁对健康的影响也还需进一步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称,不停跳搭桥患者5年后死亡率较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ROOBY-FS研究,与体外循环搭桥相比,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的5年的全因死亡的绝对风险升高3.3%。基于该研究结果,研究者称,非体外循环搭桥与体外循环搭桥相比无优势,但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得不用非体外循环搭桥,比如主动脉广泛钙化患者,应用非体外循环可降低主动脉血栓风险或卒中。此外,肝移植患者和体弱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得益于非体外循环搭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者称,近20%无心梗三支病变患者心功能不全,QRS波增宽有提示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韩霏等研究提示,无心梗的冠状动脉严重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有18.8%存在心功能不全,静息心电图QRS波时限增宽提示这些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本研究中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96例中,心功能不全患者占18.8%。研究者指出,通常并不存在持续所谓的慢性心肌供血不足的状态和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无论患者心功能如何,几乎未见明显ST-T改变。美2015版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胺碘酮有了新指证
老年人常常合并存在多种疾病,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同时老年人多存在与年龄相关的药动学、药效学改变以及各器官、系统功能下降和心理问题,用药的不安全因素较多,更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由美国老年医学会汇集药理学、护理学及精神病学等专家于1991年制定的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的Beers标准几经修订,已在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老年人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保持脑健康有六大支柱!BMJ王拥军牵头42位权威专家发表脑健康专辑
10月10日,在中国卒中学会年会上,《英国医学杂志》(BMJ)脑健康专辑发布会召开。脑健康专辑在10月9日于BMJ在线推出,文章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牵头中、美、英、法、澳、德、日和新西兰等国家42位权威专家共同撰写。专辑内容从脑健康的定义,主要神经系统疾病对脑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疾病,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不同层面进行了阐述与讨论。脑健康有六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