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食二十年变迁(儿童喝饮料,吃快餐猛增)
之前有研究表明,零食消费会引起过多能量的摄入,从而增加超重或肥胖或罹患其他慢性病的危险。但也有研究表明,零食的点缀减少了正餐的摄入,反而降低了疾病风险。
图2 1991年和2009年三个年龄组摄入的饮料在零食中所占百分比
2009年,半数儿童和三成成人有吃零食的习惯。在4~6岁儿童中,零食的饮食热量占比为12.3%,19岁以上成人为4.1%。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
但在2~6岁、7~13岁、14~18岁三个青少年儿童组吃的水果没有变化。
含糖饮料有害健康,这已经板上钉钉无可辩驳。每天一罐含糖饮料,每年体重将增加约7公斤,糖尿病的风险度也会翻倍。含糖饮料和苏打饮料可能与全球每年大约18万人的死亡有关。
图3 三个年龄组饮料1991年和2009年快餐在零食中百分比
国人喜晚间吃零食
青少年儿童摄入饮料增幅很快,2~6岁的儿童从7.7%增至19.5%,7~13岁的儿童从4.7%增至19.5%,14~18岁从6.5%增至18.4%(图2)。
研究者还发现,在1991年,这三组儿童青少年都没有吃快餐的习惯,但在2009年,吃快餐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10.8%、14.6%和15.1%(图3)。
成人水果增幅明显,少年儿童无变化

美国人则更喜欢在下午吃零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志宏等调查了4万多人3天的吃零食情况,发现近20年来,国人饮食中零食已经“上位”,零食所占的热量比重逐渐增加,2004年后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图1)。
这项研究是来自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相关数据,研究者对1991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4年中2岁以上的45 402人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零食则定义为早中晚三餐之外进食的所有食物和饮料。
另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调查我国四城市10216名少年儿童食用快餐情况,发现90%的城市少年儿童知道快餐,其中92.3%食用过快餐。平均每月食用快餐1~3次者占18.8%,青少年偏爱吃汉堡包、炸薯条、比萨饼等,而且多选择在中餐和晚餐时进食。
当然,比起美国来,中国人吃零食还差的很远。作者介绍,美国97%的成人和94%的儿童都吃零食。美国人所吃零食的热量占比达到了24%~27%。
研究还发现,儿童和高收入人群、城市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吃零食较多。
Zhihong Wang,Fengying Zhai,Bing Zhang,et al.Trends in Chinese Snacking Behaviors and Patterns and the Social-Demographic Role between 1991 and 2009.Asia Pac J Clin Nutr,2012,21(2):253-262.
很多快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为特点,大大超过了一名成人一天所需的脂肪量,而人体所急需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则很少。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小琪等进行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城市的中学生,每天平均要喝1200 ml的饮料,远高于水的摄入(660 ml)。2/3的饮料为含糖碳酸饮料(如可乐)。
纽约已禁止快餐店销售大杯含糖饮料,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不超过450卡路里热量的含糖饮料。
中国人正向“吃货”迈进,“吃”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日三餐之间插入了各式各样的休闲食品。
在19岁以上国人所食零食中,水果的分量越来越重,在1991年水果占22.1%,到2009年则达到49.5%。
注重零食种类的选择,而非一棒子打死

另外,国人多喜晚间享用零食,其次是下午。晚上吃零食,加上晚上活动少,无疑会长肉。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24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甚至刚刚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其中。
作者认为,“快餐和饮料的急剧增加对健康的影响,值得我们警惕。”
就此,研究者认为,一切均应讲究“度”,盲目地把吃零食定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也不科学,而应注重零食种类的选择,学会如何吃零食。另外,就零食的变迁对健康的影响也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也认为,中国的零食相比美国还是更健康一些,美国人吃的零食能量高、盐多、含糖饮料更多。
来源:
在众多零食中,水果、谷物和饮料最受男女老少青睐,也提供最多能量。总体而言,正餐和零食相混合的饮食模式,已成为国人进膳常态。
图1 1991年和2009年不同年龄组国人连续3天零食消费比例调查结果
儿童饮料摄入增加让人担忧
青少年儿童摄入的饮料和快餐增幅明显
千万人研究分析,孕期空气和阳光决定孩子一生健康
一项分析了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1050万份个人电子健康记录的研究发现,怀孕时的空气质量和阳光充沛程度对孩子日后健康有影响。比如,孕早期空气颗粒物浓度高,即雾霾来了,日后出现心房颤动这种心律不齐的风险就高,也意味着卒中风险较高。若孕早期空气污染一氧化碳高,则孩子日后抑郁风险高。话说,繁华马路边一氧化碳浓度就不低。阜外医院治疗Brugada 综合征经验:选择导管消融或能根治
既往研究发现,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参与心脏动作电位的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这种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比较局限地表达于患者的RVOT区域,引起该区域心内膜和心外膜动作电位复极离散度增加,形成Brugada图形,并可在相邻组织间形成折返激动,促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在国内外率先开展Brugada综合征室颤的导管消融研究。杨进刚阜外2023-08-16 08:50:13
0000Circulation刊登上海瑞金医院研究:发现新受体,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或有新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研究团队近期在Circulation上发表文章指出,他们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了一种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提供了潜在的新治疗靶点。心衰时补充微量元素,证据充足吗?综述和专家观点不一致
2月9日,《内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补充微量营养素,尤其是联合补充辅酶Q10、锌、铜、硒、铁,可能是改善心肌功能的一种潜在策略。作者指出,目前针对心衰的治疗不能消除其疾病负担,因此亟需找到新的心衰防治方法。杨进刚阜外2023-09-23 16:30:49
0000美国脂质协会推荐筛查脂蛋白(a),一生检测一次就已足够
在近期召开的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科学会议上,NLA发布的一项声明宣称,脂蛋白(a)这种生物标志物的时代已经来临!该声明指出,某些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人群适合检测脂蛋白(a)水平。脂蛋白(a)水平有助于评估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从而有助于制定治疗决策。脂蛋白(a)检测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