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如何减(有何危害,AHA科学声明)
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体重减轻能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但体重减轻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其他伴随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或糖尿病。但是在心衰患者中,存在肥胖悖论,肥胖者预后相对较好。
此外,腰臀比(WHR)已被证明独立于BMI预测心血管死亡率。通过腰围、WHR评估的肥胖已被证明是一种独立于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疾病因素。
声明强调,严重肥胖的年轻患者比例的急剧增加,需要采取更多的上游干预措施,对肥胖症作为一种慢性病进行一级预防和更好的治疗。
PURE‐China研究组发现,如果身体“横着长”,腰围超过身高的一半,就有可能存在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等代谢问题,心血管病风险也较高。
对于肥胖的评估指标,虽然腰围是评估腹部肥胖的主要指标,但是考虑到体格大小,腰围/身高作为肥胖的指标,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来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Stroke Counci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 Apr 22. Epub ahead of print.
体重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心源性猝死风险就增加16%。肥胖是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非缺血性病因,腹部肥胖起重要的作用。
指南认为,以腰围为标志的腹型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风险标志。
肥胖对左室收缩功能,尤其是左室舒张功能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有必要评估肥胖相关心功能不全的潜在机制,并通过未来的研究改善对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
但是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肥,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率,虽然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所改善。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肥胖的危害,并非完全由并发的危险因素介导
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即使体重无变化
估计五分之一房颤与肥胖有关。中年体重指数升高与晚年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进行的随机研究发现,与非锻炼对照组相比,每周3~5次,持续12~52周的锻炼可以减少内脏脂肪。
也有充分的证据证实了减肥的益处。声明指出,体重管理应作为管理房颤管理的一部分。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而且是多因素的,生物学、环境、心理社会等多层次因素共同促成了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促进血小板活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减弱,但临床上缺发现,肥胖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反而较好,这与血小板检测结果相矛盾,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无法得出关于临床结果的决定性结论,声明没有就肥胖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调整提出建议。
奥利司他在治疗肥胖伴心力衰竭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有限。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A,如利拉鲁肽)已证明对减轻体重和减少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住院治疗有效。这些药物的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结果将在未来5年内公布。
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与药物一样有效,甚至比药物更有效。
除了上述过度肥胖对冠状动脉外膜血管的影响外,肥胖也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异常有关。
基于多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肥胖与冠心病的高发病风险相关,主要是由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其他共病介导的,即使校正了这些危险因素,但肥胖也存在显著的冠心病残余风险。
肥胖者,心源性猝死和房颤风险也增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多数国家的肥胖患病率都在上升。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全球有6亿人肥胖。全球39%至49%的人(28~35亿人)超重或肥胖。1980年至2015年,有73个国家肥胖患病率翻倍。
影像学研究表明,内脏肥胖患者中,最常见的是肝脏脂肪堆积,表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过度肥胖的其他人体测量参数,如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也与心衰风险独立相关。
研究分析发现,满足目前建议的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肥胖者该不该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
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是肌肉等增加有关。
声明指出,过度肥胖可通过肥胖有关的共病间接损害心脏功能,也可直接对心肌和血管系统造成影响。
腰围超过身高一半,心血管病风险较高
声明指出,内脏脂肪过多是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肥胖导致心血管并发症,不仅与全身脂肪量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脂肪分布。
声明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在降低内脏脂肪更有益。
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2015年,高体重指数导致400万人死亡,超过三分之二由心血管病引起。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肥胖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左室肥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一项Meta分析报告称,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运动可减少6.1%的内脏脂肪。
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
声明还指出,现在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过度肥胖是心律失常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心源性猝死和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证实肥胖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同样,高强度运动的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
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
肥胖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
TnT和NT-proBNP可预测老年冠心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随着人类进入老年化社会和医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增加,由于老年人中冠心病发病率很高,因此,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贾荣波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间,肌钙蛋白T(TnT)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均可作为评估心血管事件的标志物,两个指标联用时预测价值更高。胖人比瘦人大脑老十岁?
一则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白质在37岁以后开始萎缩,而超重和肥胖者白质萎缩更甚。比如,同样56岁,胖人的脑白质萎缩严重,虽然还没有造成认知影响,但这种大脑衰老要比瘦人老十年。56岁胖人(BMI43.4kg/m2)和瘦人(BMI19.5kg/m2)的脑灰质(棕色部分)和脑白质(黄色部分)比较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4:30:060000JACC文章冠心病患者延寿要点:四个指标最重要
冠心病患者从一进医院的门,医生就通常会反复叮嘱:不要再吸烟了、适当多锻炼锻炼、饮食上多吃点蔬菜水果少吃点肉、每日记得吃降压药勤量血压、有点胖适当减减肥……患者或者也有疑问,听医生的话这么做到底有多大的益处?近日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冠心病患者就医生叮嘱的几项做到的越多,活得越久。杨进刚阜外2023-08-24 19:08:040000JACC刊发安贞医院马长生等文章:中国医疗体系呈“倒金字塔”型,不能持续发展
北京安贞医院杜昕和马长生等在JACC撰文称,目前中国医疗体系呈“倒金字塔”型,这样根本不能持续发展,防治心血管病,亟需策略性改变。作者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体系注重急性病的治疗(见下图),忽视了慢病管理,基层卫生保健体系薄弱,无法有效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能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病。图中国医疗体系的呈“倒金字塔“形,最好应该呈右边的正金字塔形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4:05:460000≥65岁居民体重指数24~26最好!中国CDC近36万人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深圳市老年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的最佳范围,对于≥65岁居民,BMI为24~25.9kg/m2,死亡风险最低。研究纳入深圳健康老龄化研究中的35.9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4682人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