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心肌损伤患者有肥胖悖论(韩国研究)
肥胖与各种疾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对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近期一项韩国研究提示,存在“肥胖悖论”现象。
研究发现,胖点儿的患者发生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后1年死亡率较低。 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一直是围手术期的焦点问题。哪些患者需要术后肌钙蛋白监测尚有争议。大多数专家认为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以及年龄大于45岁且至少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检测术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 该研究纳入的43019例患者中,35269例患者检测了术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 该研究以患者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高于TnI超免疫测定的99%上限参考值40 ng/L为诊断标准,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16.0%。 研究按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BMI正常(18.5~25 kg/m2)组3246例(57.6%),低BMI(<18.5 kg/m2)组425例(7.5%),高BMI(≥25 kg/m2)组为1962例(34.8%)。 数据显示,高BMI组第一年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BMI正常组(14.8% vs. 20.9%), 高BMI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 同样,高BMI组第一年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低BMI组(14.8% vs. 25.6%),高BMI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4%。 来源:Lee SH,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Body 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Anesth Analg. 2021 Apr 1;132(4):960-96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0000
相关推荐
中国最新血脂异常调查:1/3成人血脂异常,两成居民“好胆固醇”低,血脂异常控制率仅4%
近期,阜外医院王增武等人代表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35岁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16.1%、7.8%和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和甘油三酯高最常见中国居民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占19.2%。南京总医院刘新峰等在Stroke杂志发表ACTUAL研究成果: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抽吸后脑出血发生率达16%
4月3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刘新峰、徐格林教授等领衔开展的ACTUAL研究(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注册研究)组在Strok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我国接受血栓抽吸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达16%,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此前公布的相关研究。同济医学院研究称,“健康的胖”只是传说
有一种胖,血压、血脂、血糖都正常,也不存在什么脂肪肝,这种胖真的很健康?近日一项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等对近1.8万人进行的研究,揭开了这种胖的“伪装”:这种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会有近两倍得糖尿病的风险。“代谢正常肥胖增加得糖尿病风险,与一个人有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没什么关系。这项研究进一步说明,不存在什么代谢正常性肥胖,体重超标的人还是应该注意一下减重。”何美安指出。10点前睡,太早;12点后睡,太晚,都不健康!全球21国分析
一项基于PURE研究的新分析提示,过早或过晚睡觉均不利于健康,晚上10点至12点前可能是上床睡觉的最佳时间。分析显示,上床睡觉的时间与由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中风、心衰组成的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呈U型曲线关系。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与在晚上10点至12点前这个时间段上床睡觉的人相比,晚上10点前或12点后上床睡觉的人出现上述不良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22%和11%。上海房颤患病率0.88%,近六年抗凝率增长近两倍!3000万医保居民数据分析
一项基于2015~2020年医保数据库的研究发现,我国上海的房颤及房颤相关事件负担较重,近年来房颤治疗有明显改善,不受或仅轻微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阻碍。该研究显示,在上海3000万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88%;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80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达6.7%;女士中房颤患病率高于男士(0.89%vs.0.88%),这可能与80岁以上女士中房颤负担较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