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生警告:葡萄已成为幼儿窒息第三大常见食物
5岁幼儿,吃葡萄时呛入气道,虽经救治但葡萄“岿然不动”,心脏骤停,最终死亡。
17个月男孩,在家中吃葡萄噎住窒息,试图救治且拨打急救电话。但最终葡萄取出,男孩死亡。
2岁幼儿,公园加食葡萄噎住窒息,幸亏急救人员短时间及时赶到清除葡萄并送往医院。但患儿情况不佳,脑部、肺部水肿,在重症监护室住了5日才保住小命。
这都是《儿童期疾病档案》报道的3则真实病例。
据报道这3则病例的医生介绍,5岁以下幼儿致死性窒息中,过半是由食物窒息所致,而葡萄是其中第三杀手。“但大多数公众对葡萄潜在危险并不知情。”他们强调。
他们指出,幼儿气道发育以及牙齿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咀嚼,而且吞咽反射也不够成熟。而葡萄这种食物,对于婴幼儿来说,整粒就比较大,葡萄又比较柔软,比硬物更贴合气道壁,又不容易取出,除非特殊装置。因此,潜在危险比较大。
类似的食物还有樱桃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在给幼儿食用时,应尽可能弄得小一些,比如一颗葡萄分成4份。同时重要的是,看护人要眼不离人,以防万一。”医生强调。
那么不幸发生食物窒息怎么办?打急救电话是没错的,但时间不等人,要赶快急救,将孩子双脚倒吊,拍打背部?错。有效的急救手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医生
海姆立克急救法已救治无数人的性命,海姆立克这位美国医生也被称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不过2016年12月17日,这位伟大的医生离世,享年96岁。
附1:海姆立克急救法示意图
3岁以下幼儿:
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是否将异物吐出。

若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则可采用另一姿势。把孩子翻过来,将婴儿仰卧于大腿或坚固表面,面朝抢救者。抢救者以两手中指或食指,放于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3岁以上儿童同成人:
抢救者用双臂环绕患儿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于患儿胸廓下和脐上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患者的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该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附2:易引发窒息的10大食物黑名单
果冻;
麻花、糖果等不好咬的食物;
鱿鱼丝、牛肉干等纤维过长的食物;
花生酱等粘稠度过高的食物;
花生、大豆类等;
龙眼、樱桃、葡萄等小巧水果;
芹菜等多纤维不易嚼烂的蔬菜;
大肉块;
太长的面条;
多刺的鱼。
来源:
[1] Archives of Diseases in Childhood:Young children can choke to death on whole grapes, doctors warn. BMJ. 21December 2016.
[2] 引发窒息的十大食物黑名单来自搜狐网站.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疲劳可能是中风先兆症状!剑桥研究
疲劳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此外,在普通人群中,疲劳也很常见。近期,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发表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称,疲劳提示脑卒中风险高,疲劳可用于预测未来卒中风险。该研究纳入15654名39-79岁岁的受试者。平均17.7年的随访,发生脑卒中1509例。报告疲劳程度最多的参与者多为女性,肥胖/超重、有多种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癌症病史和心血管疾病等。杨进刚阜外2023-09-04 16:55:14
0000美国四大学会联合倡议:<5岁儿童别喝甜饮料和风味牛奶
幼儿时期是开始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到5岁喝的饮品对他们现如今和今后几年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在9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享受他们喜欢的口味,这些偏好可以持续到童年乃至成年。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营养学会、美国儿童牙科学会、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母乳、婴儿配方奶粉、水和纯牛奶,并基于年龄(从出生到5岁)列出的一系列饮品饮品建议。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代谢减慢并非中年发福罪魁,是懒人借口!任何活动都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人到中年,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增加体重,大腹便便,变成了“油腻大叔”。中年油腻可不是好事儿。我国学者个长达3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是从体重从正常变成超重,死亡风险也增加42%。有些人把中年发福归咎于代谢减慢。但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一项研究,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并没有减慢。新陈代谢率减慢纯粹是给懒找借口!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27:42
0000七成自免疫风湿病患者有高血压!希腊研究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会增加心血管风险,这至少部分是由高血压等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介导的。希腊学者调查研究发现,风湿性疾病患者共病高血压很常见,但是该人群的高血压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接受治疗者的血压控制率也很低。合并糖尿病,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会更差吗?阜外医院研究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糖尿病也一度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但矛盾的是,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较低,提示糖尿病可能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保护因素。近期,阜外医院陈宇飞、樊晓寒等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也不会影响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