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仅一杯酒(房颤风险也增加,欧洲五国10万人研究)
中位随访13.9年期间,5854人出现房颤。
不论是白酒、红酒、啤酒还是烈酒,饮酒量与房颤风险之间的关系均相似。而且,在男士和女士中,均观察到两者有相似的关联。
排除年龄>80岁的人后,每天喝一杯酒时,房颤风险增加17%。
研究者发现,每天酒精摄入量低至2 g时,房颤风险开始显著增加(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每天最多喝2杯时,房颤风险增加28%;每天喝4杯以上时,房颤风险增加47%。
来源:
“阜外说心脏”系列患者教育节目,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指导,《中国循环杂志》主办。
该研究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意大利一共纳入107 845名成年人,其中位年龄为48岁,平均体重指数25.7 kg/m2,每天平均酒精摄入量为8.7 g(中位数3 g)。
[1]Alcohol consumption, cardiac biomarkers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dverse outc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Jan 13. DOI: 10.1093/eurheartj/ehaa953
研究者针对69 084例有房颤和心衰数据的人进行分析后发现,酒精摄入量与心衰风险呈J型曲线关系。每天酒精摄入量为20 g(1.6杯酒)时,心衰风险最低。
2018年,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曾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分析显示,与不喝酒时相比,每天喝一杯酒,即摄入12 g酒精,房颤发生风险增加16%。进一步校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房颤风险仍增加18%。
研究者指出,规律饮酒的人,即便每天只喝很少量的酒,也会增加房颤风险,而且没有观察到明确的安全饮酒量阈值。
[2]Alcohol consump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Jan 13. DOI: 10.1093/eurheartj/ehaa955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仅为观察性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联,因为很多因素与饮酒有关,但开展随机盲性研究又比较难,因此需要找其他观察性研究证据,尤其是要明确饮酒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再获殊荣!中国循环杂志主办“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2020年度入选项目,此次共有46个项目入选,“阜外说心脏”位列其中!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纳入10万余人的欧洲社区队列研究进一步发现,不论多大年龄,也不论是否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即便每天只喝一杯酒(酒精12 g),房颤风险也增加。
述评专家强调,酒精与房颤之间有显著关联是明确的,即便是少量饮酒,房颤风险也会增加。近期有随机研究显示,房颤病人减少饮酒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说明减少饮酒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可能是很重要的。
既往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喝酒可诱发房颤,而且可能没有所谓的安全饮酒量,即便喝小酒也有风险。
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水平升高,提示房颤风险高!大连医大一附院夏云龙等研究
亚临床心房颤动通常无症状,但有害。近日,大连医大一附院夏云龙等研究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水平升高是亚临床房颤的危险因素,二者还有交互作用。研究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男性>14µmol/L,女性>12µmol/L,尿酸升高为男性>420µmol/L,女性>320µmol/L。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阜外医院郑哲等STICS研究结果:质疑欧美指南心脏术后用他汀的建议
今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阜外医院郑哲教授等进行的STICS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瑞舒伐他汀不能预防房颤,也不能预防心肌损伤,甚至还有损害肾功能的危险。郑哲说,该研究质疑了传统观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对围手术期他汀的治疗起到了规范作用。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8:01:170000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 踝臂指数筛查无症状人群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血管病风险缺证据
对于无症状人群,应用踝臂指数(ABI)筛查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血管病风险怎么样?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声明指出,目前并无证据显示,ABI能够精确“鉴别”出可从治疗中获益的无症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也无法评估筛查出并接受治疗的无症状患者会有预防外周动脉疾病进展或心血管事件的临床重要获益。不但如此,USPSTF还指出,应用ABI筛查还会带来潜在的危害却有足够证据。Circulation刊登复旦研究,PM2.5超过50,就可全面影响身体代谢
8月14日,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阚海东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该研究揭示,一定水平的PM2.5暴露,即可导致血液中多种代谢指标出现不良变化,以及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引起应激性激素分泌异常。阚海东教授指出,过去25年中,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上升了约15%,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第4位危险因素。美国脂质协会推荐筛查脂蛋白(a),一生检测一次就已足够
在近期召开的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科学会议上,NLA发布的一项声明宣称,脂蛋白(a)这种生物标志物的时代已经来临!该声明指出,某些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人群适合检测脂蛋白(a)水平。脂蛋白(a)水平有助于评估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从而有助于制定治疗决策。脂蛋白(a)检测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