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不分家(脑卒中可引发,完美风暴,JACC综述)
卒中后房颤可能包含心原性(原发性)、神经源性(继发性)和混合性。
文章指出,大多数关于中风后心脏性猝死的证据都应该谨慎对待。
1)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通常无症状;
急性中风的情况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必须至少有以下一项的临床证据:冠状动脉症状,明确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心脏影像学上新的局部缺血室壁运动异常,和/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
严重卒中或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治疗是可行的,也可使用介入治疗,可用药物球囊代替支架,使用短效血小板抑制剂,以降低出血风险。卒中后早期冠脉造影安全可行。
中风后心血管并发症还包括左室功能障碍或心衰。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左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

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神经源性机制作为卒中后房颤触发因素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炎症和自主神经失调是最重要的神经源性途径。
文章介绍,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5类:
JACC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脑卒中可引起的心脏损伤(SIHI),通过导致自主神经失调和强烈的持续炎症,引发“完美风暴”,可被归类为卒中-心脏综合征(SHS)。
大多数卒中指南建议,无论患者cTn水平是否升高,卒中后应进行常规的心电图、24h心电图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生理学路径的干预措施可防止卒中后房颤的发生,进而减少房颤相关心房重构。
应激综合征也可能起源于脑-心轴的功能和结构损伤,预示着预后不良,因此需要早期积极筛查,特别是有心脏功能障碍的证据时。
文章强调,与无卒中的倾向匹配个体相比,卒中后房颤的发生率提高8倍。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多达1/4的卒中患者新发现房颤。
3)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和卒中后应激综合征(Takotsubo);
脑-心轴与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有关,这些并发症被称为神经心源性综合征。大脑和心脏相互作用,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关于脑卒中后心脏性猝死的潜在机制,脑卒中后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引起的心源性神经损伤,被认为是可能影响心肌和电传导导致死亡的系统。
2)卒中后急性心肌梗死(AMI);
5)卒中后神经源性心脏性猝死。
卒中后急性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压低,非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T波倒置,异常的T波形态,束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cTn升高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更为常见。
大约85%的卒中患者可出现cTn升高,但属于慢性心肌损伤,并不伴典型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明确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超声心电图异常。
4)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包括卒中后房颤;
来源:Sposato LA, etal. Post-Stroke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Neurogenic Cardiac Injury: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23): 2768-2785.
汽车尾气显著降低“好”胆固醇水平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近期发表的一项美国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尤其汽车尾气等交通来源的污染物可能会通过降低“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HDL颗粒数目,促使心血管病风险增加。该研究发现,3个月期间,空气中细微颗粒暴露程度较高的受试者体内HDL颗粒数目明显低于空气污染暴露程度较低者。EuroPCR发表声明: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或可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
今年的EuroPCR发布了两项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高血压的新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为以器械治疗调节肾神经降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结果会在《柳叶刀》上同期发表。尽管临床医生为控制高血压做出很多努力,尽管有很多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但高血压还是在全球较为流行,目前约有多于10亿的患者。新版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出台:建议立法限制加工食品中的有害成份
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力衰竭大会暨第三届世界急性心力衰竭大会上,由ESC和其他九个协会共同制定的新版《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也露面了,并同步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杂志》、《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等杂志。指南指出,如若在一个欧洲国家降低人群1%的心血管风险,每年就能预防25000例心血管事件,节省4千万欧元。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是必要的。AHA新闻:运动和饮食不是控制血压最重要的指标
如何控制血压,医生给出的建议可能是运动、健康饮食、不吸烟和减少饮酒等。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高血压科学年会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这几个选择都不对。答案是:若想一生都不得高血压,最重要的措施是:保持健康的体重!从1985年开始,研究人员对18-30岁间4630名年轻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至少测量了8次血压,也记录了其他行为。北医三院郭丽君等研究称,用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估,17%冠心病有微血管病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刘兴邦等进行的研究显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其中,空腹血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应用他汀类药物及服用钙拮抗剂可能是影响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独立相关因素。这项研究以微循环阻力指数≥25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结果显示,在测量的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16.8%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2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