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患者消融治疗(20,植入了ICD,阜外医院20年5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治经验)
研究者指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尽早给予患者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研究者指出,基因检测试确诊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这项研究还发现,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基因突变比例高,PKP2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而研究团队既往研究结果表明PKP2基因突变者病情更严重。这凸显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在人群中发病率相对稳定,而研究显示,新就诊患者随时间变化而明显增多,就诊至确诊时间2010年前是357天,2010年之后则是244天。
药物治疗方面,欧美指南均指出绝大多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获益。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此外,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5.6%和10.9%。
研究显示,有62.3%的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术、19.5%接受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10.0%的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
来源:胡志成,梁二鹏,吴灵敏,等.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522 例临床分析:单中心 21 年诊断与治疗变迁.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11): 1115-1120.
近日,阜外医院姚焰、梁二鹏等对该院1996~2017年就诊的5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
对于高危患者,ICD 是指南中IA类推荐。导管消融术治疗也可减少甚至消除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接受心脏移植的比例约10%,而且2010年及以后比例呈下降趋势。这提示,一则该中心心脏移植适应证把握严格,二者随着药物和介入治疗的推广,多数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无需行心脏移植。
但研究发现,2010年前仅7.1%的患者在用,2010年及以后使用比例有所提高为36.5%,但整体来看,使用率较低为28.5%。

不过目前基因检测多需外送检查,且均为自费,这可能导致基因检测比例较低。
研究者表示,未来应该继续加强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和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疗质量。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26.2%接受了基因检测,69.0%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2.1%接受了心内膜活检。
2010年及以后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74.5% vs. 53.9%,P<0.01)和心内膜活检(2.9% vs. 0,P<0.05)的比例高于2010年前,行基因检测的比例低于2010年前(22.8% vs. 35.5%, P<0.01)。
图2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6~2017年ARVC患者就诊分布情况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中,71.5%为男性,确诊时平均39岁,63.2%首发症状为心悸,59.2%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史,5.2%有家族史。
但植入ICD比例仍相对较低,研究者指出,主要原因是对ICD认识不足,部分患者还担心植入ICD后会对后续升学、就业、择偶等产生不利影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而且并不少见,据估算我国约有50万此类患者。
20余年来,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治水平长足提高,导管消融术成为重要治疗手段,但在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图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6~2017年ARVC 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术分布情况
中英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用药可延迟高血压发病12年
有研究显示,我国处于高血压前期者达36.4%。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前期,不仅易发展为高血压,而且随着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大动脉弹性、心脏结构和功能等都会受到影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患者出现肾动脉硬化的比例也比正常血压者高。目前,对于这部分患者,指南建议应当积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以避免其进展为高血压。但大多数人难以坚持。给予药物干预,会有什么效果?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加拿大肥胖管理指南
30年来,全球肥胖的流行呈升高态势,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加拿大发布肥胖管理指南,指出肥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复杂、进行性和复发性疾病,是以不正常或过多的体脂为特征的有损健康的慢性病。本指南建议肥胖管理重在改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单纯的减肥。肥胖管理应基于慢性病管理循证原则为基础解决肥胖的根源,不是简单的“少吃,多动”方案。40%癌症可预防!防癌十个小窍门:晒太阳、不碰烟酒、不熬夜、少吃油炸食品
癌症的发生总是很随意,很让人心生惧意。马云曾说,十年后癌症将困扰每个中国家庭。怎么去保护自己,预防癌症?美国癌症协会指出,超出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美国的Healthcentral网站就此推出了以下十个简单的防癌之法。适当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维生素D防癌很重要。护士健康研究的一项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D血液水平在50ng/ml就可降低50%的乳腺癌罹患风险。心衰合并糖尿病重症,二甲双胍有保护作用!重医大二院研究
很多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兼有心衰与糖尿病。而近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者进行一项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有助于降低这类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研究显示,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者90天死亡率分别为5.5%与30.5%。倾向评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这些重症患者71%的90天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10-04 09:25:59
0000两项大规模研究给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泼冷水”:或源于疾病管理进步
最近有两项研究向阿司匹林在中低危人群的一级预防作用泼了冷水,一项是ARRIVE研究;另一项是ASCEND研究,这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中危和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作用不大。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两项研究,阿司匹林真是“廉颇老矣”?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48:2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