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重在健康教育,南京医大一附院研究)
根据直立倾斜试验中患者心率与血压的变化,196例(66.7%)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其中混合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Ⅰ型)146 例(74.5%),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Ⅱ型)14 例(7.1%),血管抑制型迷走神经性晕厥(Ⅲ型)36 例(18.4%)。
在196 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80 例(40.8%)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晕厥次数中位数从 2次降到 0次。
在该研究中,检查结束后,研究者对患者以书面和口头讲解的形式进行了强化教育,减轻患者患病后的焦虑恐慌心理,告知患者需避免诱发因素及推荐一些机能训练,还特别强调如有晕厥前兆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保护性体位动作,而不应擅自服用对心血管系统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特别是硝酸酯类药物。
来源:沙子墨,施姣姣 ,顾凯,等. 血管迷走性晕厥单中心 294 例结果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48-5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1.009.
在年龄>60 岁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40 岁的患者(77.1% vs. 57.1%)。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郦明芳等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以混合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为主,年龄较大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较高,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此类患者晕厥再发。
该研究分析了反复晕厥或反复出现晕厥前兆并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的294例患者。
研究者指出,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故应以健康教育为主。
0000
相关推荐
秋水仙碱能治冠心病?湖南学者Meta分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对5项关于秋水仙碱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秋水仙碱可能会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主要表现在可明显减少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且其安全性较好。阜外医院郑哲等多中心研究:我国两成稳定性冠心病冠脉介入指征不适宜,心脏搭桥术指征选择较好
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3:36:42
0001一箭双雕:房颤患者用抗凝药还能预防痴呆
近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白锋、许广莉等发现,房颤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高达40%。而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来自瑞典的回顾性登记注册研究发现,抗凝药还有一种重要作用——预防痴呆症。这项覆盖44万多例房颤患者、平均随访3.4年多的研究显示,与基线没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相比,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出现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29%。国家心血管病专委会血管外科专委会成立
昨日,在中国心脏大会召开之际,第一届中国血管大会也拉开帷幕。在此次会议上,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批准,“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NSVS)”正式宣告成立。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5:36:0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