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房颤患者用达比加群要监测肾功能(南昌大学二院程晓曙等多中心研究)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等在全国12 家医院开展的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表明,服用达比加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肾脏受损时,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在服用达比加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1.73 m2)者相比,eGFR<60 60 ml/(min·1.73 m2)者3个月随访期间的出血风险增加 1.07 倍。 该研究还发现,与eGFR≥60 ml/(min·1.73 m2)组相比,eGFR<60 ml/(min·1.73 m2)组患者年龄更大,且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年龄<65 岁患者相比,年龄≥75岁患者发生出血风险增加1.52倍,提示肾损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研究者指出,由于达比加群主要经肾脏排泄,所以在肾功能不全即e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中,达比加群排泄减少,导致患者体内达比加群血药浓度升高,故轻微出血风险增加。 既往研究表明,出血评分越高,出血风险越高, 而本研究中eGFR<60 ml/(min·1.73 m2)组患者HAS-BLED评分虽然较低,但与eGFR≥60 ml/(min·1.73 m2)组患者相比,其3 个月出血风险却增加了1.07倍,提示eGFR是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研究者强调,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服用达比加群时,应该密切监测肾功能,以避免发生出血而停药。 该研究于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12家医院纳入服用达比加群(110 mg,2 次/d)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28 例,其平均年龄为71岁,其中男性271例(51.33%)。 528例患者的平均eGFR为76.17 ml/(min·1.73 m2),其中eGFR<60 ml/(min·1.73 m2)者95 例,占17.99%,eGFR≥60 ml/(min·1.73 m2)者433例。 随访3个月期间,60例( 11.36%)患者发生出血事件。eGFR<60 ml/(min·1.73 m2)组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eGFR≥60 ml/(min·1.73 m2)组(20.00% vs 9.47%,P=0.003)。 来源:石雨蒙,周伟,李明辉,等. 服用达比加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与出血的相关性.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967-972.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10.005
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国产铁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安全、有效!高润霖院士等公布3年结果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继裸金属支架后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第4次技术革命。但第一代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器械相关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但在我国仍比较活跃。近期,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等发表了新型超薄药物涂层铁支架首次人体试验(IBS-FIM研究)的3年结果,初步证实了该类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称,心脏骤停院前使用肾上腺素,严重脑损伤风险翻倍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快速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也应用了50多年了。然而,近年来,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获益不断受到质疑。2011年发表在《复苏》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提示,与安慰剂相比,肾上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但未改善院内生存率。小爬楼,大获益:每天三次,每次三层楼就能改善体能
很多人不活动,借口是没时间。但一项新研究称,即使每天爬几次楼梯,也足以改善心血管和整体健康状况。研究中,一组12名经常久坐不动的年轻参与者每天爬三次楼梯,共三层楼梯,间隔1-4小时。爬楼组每周三次爬楼,持续6周。组由12名年龄匹配的久坐不动者,与往常一样不锻炼。结果表明,爬楼组最大摄氧量明显改观。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3: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