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人心电图ST,T异常,中国3,5万人研究)
其中,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病率在男性为0.35%,女性为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体检或门诊最常做的检查就是心电图了,心电图异常在人群流行状况如何?
来源: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 Prevalenc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0, 20(1): 414.
心血管病史或脑血管病史与主要心律失常、ST段压低和T波异常及心前区R波增高正相关。
研究者介绍说,心电图异常在不同人群中患病率有所差异,比如之前研究显示,中国台湾40岁及以上女性心电图异常患病率高于美国同龄白人女性。
这项研究共分析了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2007~2008年34965人的资料。心电图异常的分类根据明尼苏达州编码(MC)标准。
研究显示,人群心电图提示的主要心律失常,男性高于女性。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0岁)显著增加心房颤动或扑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早搏,ST段压低和T波异常,心前区R波增高,左心房或右心房肥大,左轴偏移和低电压等风险。
近日,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发表研究显示,心电图异常提示的ST段压低和T波异常患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为11%,女性为14%,男性为7.54%。
主要心律失常患病率为1.7%,其中男性、高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病病史均会增加心电图异常风险。
此外,研究还显示,高血压、超重、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也是ST段压低和T波异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
在当前研究中,某些心电图提示的心律异常患病率与之前在美国裔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中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
NSTEMI无危险因素,长期死亡率较低!瑞典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约两成急性心梗患者没有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不少研究显示,无传统可纠正危险因素的心梗患者预后反而更差,有学者认为存在“危险因素悖论”。但近期阜外医院杨跃进等利用CAMI研究进行的一项新分析表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危险因素悖论”,实际上心梗患者危险因素越多,死亡风险越高,年龄、入院前特征、就诊时的临床特征和再灌注治疗是主要影响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5:46:08
0001肥厚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异常怎么处理?阜外医院王水云等综述
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二尖瓣及瓣下装置异常的深入认识,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理念和策略也有所变化。近日,阜外医院王水云、朱昌盛等就此梳理了文献,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异常的患者相关手术策略进行了阐述。作者介绍,室间隔肥厚所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产生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是引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突入左心室流出道的二尖瓣本身也参与了其中。杨进刚阜外2023-09-23 16:50:14
0000每天睡7小时最佳!美国27万余人分析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雄联合国内外多名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不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一般人群,每天平均睡7个小时最好,睡过多或太少,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间对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大于对一般人群的影响。而且,在相对年轻时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时接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极端睡眠时间(≤5h和≥10h)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更明显。杨进刚阜外2023-09-07 14:11:23
0000兰州学者Meta分析:相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这个部位起搏更适合国人
临床上安装起搏器时,右心室心尖部因导线易于固定且脱位率较低,是常规使用的起搏路径。近年来,右心室间隔部因能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那么,对于国人来说,这两种起搏路径到底孰优孰劣?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白明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群中,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是更适合国人的起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