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心肌病与这种基因变异有关(协和医院张抒扬等发表文章)
Obscurin 是一组由OBSCN 基因编码、主要在横纹肌组织中表达的结构蛋白。 多项研究提示,OBSCN 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多种遗传性心肌病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等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许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患者中存在多种多样的OBSCN 基因变异,但大多缺乏有关其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2007 年,一名日本青年被发现携带R4344Q 杂合突变并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 有研究人员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74 例中国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鉴定出6 个全新的罕见OBSCN 基因变异,均为杂合子致病,其中4 个为靠近N 端的移码突变,2 个为靠近C 端的点突变,而在2 000 例正常对照者中不存在上述变异,因此这些基因变异高度可疑致病。 在一项对30 例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患者心肌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研究中,4 个样本检测出OBSCN 基因突变,其中3 个考虑为可疑的致病突变,导致obscurin 表达量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45%~72%),而正常对照、非OBSCN基因突变的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之间的obscurin 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提示OBSCN 基因突变可能通过单倍体不足的机制致病。 在左心室致密化不全、远端肌萎缩等疾病中,也有少数OBSCN基因突变的报道。 此外,有临床研究表明,携带OBSCN 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甚至扩张型心肌病,提示OBSCN 基因的多态性在肿瘤心脏病学研究中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生物标志物,包括一些应用转录组学或代谢组学检测到的标记分作为早期识别和诊断化疗期间心脏毒性的重要手段,正逐渐被临床认可和重视。 作者强调,如果能从基因水平识别出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高危人群,就能预先针对性地调整化疗方案和采取预防措施,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总之,基于正常人群和心肌病患者的基因测序研究发现,OBSCN 基因具有复杂的多态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这些OBSCN 基因变异体与心肌病的关系,探究可能的致病机制,寻找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的靶点。 来源:王远玭,吴炜,张抒扬. Obscurin及其相关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2020,35: 815-819
ESC提出一个新病:收缩功能减低性非扩张型心肌病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心包疾病专家组发布了立场声明,指出扩张性心肌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分为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尽早识别临床前期的患者并予以干预,可改善预后。图1扩张性心肌病临床谱。扩张性心肌病可进一步分为ND或D(非扩张性/扩张性)或NH或H(无收缩功能减退/收缩功能减退)或mut(突变携带者)或AHA或A/CD(心律失常/传导障碍)。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2:31:050000JAMA子刊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预防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JAMANetwOpen发表的一项研究,控制血压和血糖可以有效预防房室传导阻滞。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纳入6146名社区居民。研究发现,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关。人口归因风险计算表明,血压和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与超过一半的房室传导阻滞有关。529名(8.6%)有心脏传导疾病的心电图证据,58名(0.9%)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奢侈而痛苦的死亡】全球“尊严死”指数公布:中国倒数第九
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发展到依靠人工心脏、人工呼吸、人工肝、人工肾等,虽把一个人留住很长的时间,但已完全没有生命质量。有统计称,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死如秋叶般静美”,是我们在面对生命逝去时,最高的尊重。但《经济学人》公布了2015年全球死亡质量指数,对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临终关怀情况调查表明,中国仅位列71位。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7:56:1000001/4的心梗患者4年内发生心衰
乌特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发现,1/4的心梗患者会在首次心梗后4年内发生心力衰竭。研究纳入24745例首次心梗患者,且均无心衰病史。随访3.7年中,有6005例(24.3%)患者发生了心衰。研究者发现,糖尿病、房颤、外周动脉疾病、慢阻肺与高血压分别是心梗患者的心衰风险增加44%、63%、38%、28%和16%。老人上当受骗,血压会升高!美国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尤其是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比如保健品诈骗、中奖诈骗,等等。被诈骗,不仅仅有钱财的损失,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8月3日,发表在《美国老年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美国研究发现,无痴呆症的老年人被诈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压会明显升高,老年男士尤甚。杨进刚阜外2023-09-29 09:46: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