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心肌病与这种基因变异有关(协和医院张抒扬等发表文章)
Obscurin 是一组由OBSCN 基因编码、主要在横纹肌组织中表达的结构蛋白。 多项研究提示,OBSCN 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多种遗传性心肌病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等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许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患者中存在多种多样的OBSCN 基因变异,但大多缺乏有关其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2007 年,一名日本青年被发现携带R4344Q 杂合突变并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 有研究人员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74 例中国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鉴定出6 个全新的罕见OBSCN 基因变异,均为杂合子致病,其中4 个为靠近N 端的移码突变,2 个为靠近C 端的点突变,而在2 000 例正常对照者中不存在上述变异,因此这些基因变异高度可疑致病。 在一项对30 例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患者心肌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研究中,4 个样本检测出OBSCN 基因突变,其中3 个考虑为可疑的致病突变,导致obscurin 表达量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45%~72%),而正常对照、非OBSCN基因突变的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之间的obscurin 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提示OBSCN 基因突变可能通过单倍体不足的机制致病。 在左心室致密化不全、远端肌萎缩等疾病中,也有少数OBSCN基因突变的报道。 此外,有临床研究表明,携带OBSCN 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甚至扩张型心肌病,提示OBSCN 基因的多态性在肿瘤心脏病学研究中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生物标志物,包括一些应用转录组学或代谢组学检测到的标记分作为早期识别和诊断化疗期间心脏毒性的重要手段,正逐渐被临床认可和重视。 作者强调,如果能从基因水平识别出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高危人群,就能预先针对性地调整化疗方案和采取预防措施,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总之,基于正常人群和心肌病患者的基因测序研究发现,OBSCN 基因具有复杂的多态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这些OBSCN 基因变异体与心肌病的关系,探究可能的致病机制,寻找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的靶点。 来源:王远玭,吴炜,张抒扬. Obscurin及其相关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2020,35: 815-819
哪种遗传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最常见?JACC研究
近日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明确的遗传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长QT综合征;40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则是肥厚型心肌病。在这项研究中,225例因心脏性猝死心脏复苏病例中,51%有遗传性心脏病。其中,长QT综合征最为多见,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和Brugada综合征,分别占42%、24%和14%。杨进刚阜外2023-09-05 12:12:17
0000老年高血压,收缩压应<130!STEP研究结果获我国真实世界研究证实
2021年8月30日,由阜外医院蔡军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STEP研究结果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21)上公布,其结果表明,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与标准的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130~150mmHg)相比,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值为110~130mmHg)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无锡人民医院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巧”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羊镇宇、张能等发表研究称,仅采用入院时hs-cTnI水平并不能有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使用hs-cTnI动态变化指标,如变化斜率或者相对变化值诊断急性心梗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入院时hs-cTnI值。中国CDC研究称:控制六种因素,至2030年可减少100万国人英年早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报告称,若能控制高血压、戒烟和超重/肥胖这三种血管危险因素,预计2030年可减少90万国人过早死亡。如果还能减少体力活动减少、血脂和血糖升高,则预计可预防100万国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是指30~70岁间死亡。报告认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TO)2030年因慢病过早死亡降低1/3是有可能的。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0:36:2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