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使用他汀(收缩压至降140安全,中国高血压性脑出血指南发布)
除以上内容外,指南还对小脑幕上出血、脑室出血、小脑幕下出血的外科治疗时机、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等进行了推荐。
血压升高(>160 mmHg)有促进血肿扩大风险;强化降压(<140 mmHg)有可能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氨甲环酸可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指南建议,所有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的评估和判断,并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
其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行颅内压评估、血糖监测
指南强调为了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所有患者均应控制高血压。
康复与预防复发:均应控制血压,慎用他汀类药物
指南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应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高血压性脑出血复发风险因素包括初发出血部位、高龄、微出血、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及携带载脂蛋白Eε2或ε4等位基因,指南建议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层评估。
指南建议所有患者都应尽早接受康复治疗。
此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指南建议无论有无糖尿病,均应监测患者血糖,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有高血压的人突发脑出血比较常见,而且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也较高。对于这类患者如何更好处理?
在控制血压方面,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者,急性期降低收缩压至140 mmHg是安全的;降至130 mmHg以下会增加颅外缺血风险。
影像诊断方面,指南建议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对于重症患者,不推荐用MRI。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缺乏金标准,影像诊断首选头颅CT
降压幅度控制:收缩压>220 mmHg者血压控制要个体化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
当有条件时可考虑对GCS3~8分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指南推荐对疑似患者,应迅速评估,现场因地制宜紧急处理后,尽快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
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患者进食前,应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筛查,降低发生吸入性肺炎风险;入院尽早使用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收缩压>220 mmHg者,连续静脉强化降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据病史长短、基础血压、颅内压情况及入院血压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
收缩压在150~220 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者,围手术期收缩压降至120~140 mmHg可能安全。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等.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8): 689-702.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多个学术组织发布了《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指南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确诊需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
此外指南建议,对重症患者,特别是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
此外,应控制患者发热,防止体温过高(>38.5℃);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治疗;对于血肿累及皮质区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蒋雄京: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证据仍不确凿,他汀可能有效
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是近几十年来争议较大的话题,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1)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或阻断腹主动脉瘤的进展,预防其破裂;(2)药物治疗能否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这两个问题,阜外医院熊洪亮、蒋雄京等就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情绪激动为何让人心碎?湘雅二院学者提示有新机制
有研究发现,情绪激动是急性心梗第二常见的诱发因素。强烈的情绪激动,如悲伤、恐惧、沮丧、愤怒等可能与心律失常、心原性猝死和急性心梗有关。而近些年,神经心脏病学(neurocardiology)逐渐兴起,成为一门新起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揭示脑与心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神经系统的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学者发表文章称,在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神经系统改变影响了心脏。杨进刚阜外2023-09-06 17:55:000000中国40家认证胸痛中心1.5万急性心梗分析:认证前死亡率1.6%,认证后为1.1%
近日,CCC-ACS的一项研究出炉表明,胸痛中心认证有助于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院内转归。不过研究者也发现,这种获益随着时间而衰减,这意味着保持急性心梗救治质量再认证环节很是重要。杨进刚阜外2023-08-29 14:12:100000不足七成医生考虑房颤抗凝!8家医院调查
近日,阜外医院梁岩、赵翠等对全国8家不同级别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各级医院医师目前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急诊处理上尚存在不足,可考虑通过相关措施改进。研究显示,52.8%的三级综合医院每月≥10次处理快速型心律失常,而二级综合医院和心血管专科医院这一比例均更高,分别为72.7%和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