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多学会心房心肌病共识十大要点:不同类型心房心肌病影响房颤消融结果
2016年7月,EHRA/HRS/APHRS/SOLAECE联合出台了心房性心肌病专家共识。以下为该共识的十大要点:
1 共识将房性心肌病定义为: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心房结构、收缩、电活动的改变。
2 心房心肌病建议采用EHRAS分类:(I)心肌细胞病变;(II)纤维化;(III)心肌病变合并纤维化;(IV)原发性非胶原浸润(有或无心肌细胞的改变)。
3 左房大小是发生严重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和左房压力增大的标志。左房的正常上限为34 ml/m2(男和女都适用)。
4
增强CMR已用作检测心房纤维化的技术。
5 电解剖标测系统已成为心房心肌病的有创性标准的检测手段。使用各种技术,能够了解患者房颤的特点并能够模拟出心房解剖的3-D影像。
6 应该考虑不同类型的房性心肌病对消融结果的影响。左房消融治疗可能改变心房的大小、心房结构和心房功能,可能因此影响疾病的进程与心房血栓形成。纤维化程度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最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7
对于房颤的治疗除了频率、节律和抗凝治疗外,还要重视其他影响因素的治疗。因为消融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高血压、心力衰竭、代谢综合症与肥胖、糖尿病、心肌炎和房颤持续时间。
8 当快速房颤持续超过24小时,离子通道重塑改变了电生理基质,导致折返维持和触发活动增加,使房颤得到维持。房颤导致重构,使电生理、结构、收缩功能的改变。房颤的早期这些改变可逆,但是持续数月或数年时,这些改变很难再逆转。
9 随着房颤的持续时间延长和心房重构进程进展,肺静脉在房颤的机制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提示在长期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中,心房重构增加了房颤的起源点,并且不再在肺静脉周围。
10 多项研究报道了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的大小的改变,射频消融术后左房缩小10%~20%,可能与心房重构逆转有关。提示早期积极的干预,维持窦性心律,可能防止房颤的慢性化和改善预后。
来源:刘文玲,刘雯. 欧洲和亚太等多个心律学会心房心肌病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suppl. 2): 45-48.
【马长生团队报告1万例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结果】不同医院抗凝比例最大相差17倍,半数卒中高危患者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据估算,在中国到2050年>60岁人群中将有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患有房颤。房颤之最大危害就是增加卒中危险,而且多致残致死。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则会降低这种风险,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状况如何?近期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等通过分析中国房颤注册(CAFR)研究发现,2011-2014年,中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有很大提升(图1),但不同医院差异较大,应用比例最低和最高者相差17倍。杨进刚阜外2023-08-01 16:01:28
0000天津中医药大学学者: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负荷有新指标
天津中医药大学李月红、王媛媛等进行的研究表明,血栓弹力图检测中的血栓最大幅度值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负荷的有效指标。研究者认为,对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评估,有助于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抗栓及抗凝治疗,以减轻血栓及再发缺血事件。研究显示,有20%的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受试者冠脉造影可见明显血栓影,这些患者白细胞计数、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均较高,而未见血栓影的患者其HDL-C水平较高。心梗患者高血糖有新界值!阜外医院杨跃进、窦克非等CAMI研究新分析
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经常出现血糖水平升高,但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相关尚无定论。既往大部分研究发现,入院血糖水平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但在糖尿病患者中,两者相关性很弱,甚至没有明显关联。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临界值来明确何种程度的血糖升高对患者不良预后有价值。实际上,入院血糖受基础血糖水平、心肌梗死后应激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糖代谢状态下采用同一个临界值并不合理。女士青年时肥胖或成年时发福均增加猝死风险
当前对猝死的发生还有很多迷雾,近期一项纳入7万余人追踪32年的研究发现,年轻时肥胖,或成年时发福均会增加猝死风险。“我们发现,健康体重对于降低猝死风险还是很重要的。”研究者说。“在这项研究中,有3/4的猝死者并不属于当前指南划分的高危人群,或许我们应该视野更宽一些,去降低人群猝死风险。”瑞典研究称,先心病患者患癌风险增倍
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表明,先心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以上,成年复杂先心病患者患癌的风险尤其高。研究者认为,先心病患者应考虑接受系统的癌症筛查。有先心病的年轻人要格外警惕癌症的早期警示信号,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于先心病与癌症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者表示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与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反复放射线暴露、基因易感、多次应激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