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39

(马长生团队报告1万例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结果,不同医院抗凝比例最大相差17倍,半数卒中高危患者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01 16:01:28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研究者认为,今后要从大众教育、医院管理、医患双方等多方面着手来进一步提高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比如开展公众或患者教育项目、建立抗凝门诊、提升医患双方抗凝意识等。

研究者指出,虽然我国2011-2014年在促进房颤患者口服抗凝方面初有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要加强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在发达国家,近1/2~4/5的高危房颤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伴有持续性房颤、卒中史或短暂性脑缺血病史或周围血管栓塞史、糖尿病、肥胖以及在三甲医院就诊,都有助于促进口服抗凝药的应用。而≥75岁、阵发性房颤、之前有过出血、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罹患冠心病等因素,则影响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接受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中,CHADS2≥2、1和0分的比例分别为37.5%、32.7%和25.4%;相类似,CHA2DS2-VASc评分≥2、1和0分的比例分别为36.5%、28.5%和21.4%。

另外,不同医院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差异较大,三甲医院在9.6%~68.4%,非三甲在4.0%~28.2%。这种差异,即使在校正了患者相关因素后仍显著存在。

据估算,在中国到2050年>60岁人群中将有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患有房颤。房颤之最大危害就是增加卒中危险,而且多致残致死。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则会降低这种风险,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状况如何?

近期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等通过分析中国房颤注册(CAFR)研究发现,2011-2014年,中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有很大提升(图1),但不同医院差异较大,应用比例最低和最高者相差17倍。

来源:Chang SS, Dong JZ, Ma CS,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Time Trends of Oral Anticoagulation Us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Study. Stroke. 2016 Jun 9. pii: STROKEAHA.116.012988. [Epub ahead of print]

该研究共纳入CAFR研究中32家医院797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其中20家医院为三甲医院,有6530例受试患者在这些三甲医院就诊。患者平均年龄为68.1岁,男性占57.5%。其中在非三甲医院就诊患者,年纪更大、女性多见、多合并多种疾病,新诊房颤比例也更高。而在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多医保覆盖比例更高,且接受教育程度较高。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51.8%的CHADS2评分≥2,或者51.9%的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应用的是抗血小板类药物。其中>41%的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而事实上,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差。

图1 2011-2014年CHADS2评分≥2和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比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