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保护心脏(中国研究证据)
反式脂肪酸
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发现,血浆中花生四烯酸(AA)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5%。
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和健康研究6年随访结果显示,红细胞中16:0水平处于最高五分位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9%。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有保护作用,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与心脏代谢疾病的相关性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该研究的一项横断面分析显示,红细胞中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种22碳n-6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较高者代谢综合征风险降低,而α-亚麻酸、γ次亚麻油酸水平较高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则增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纵向研究也表明,血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风险呈负相关。
上海男士健康研究、上海女士健康研究、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均显示,多摄入海产品来源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可显著降低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中国台湾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血单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处于最高五分位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76%。
一些随访期较短的小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补充大剂量鱼油可明显改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甚至还能在空气污染暴露的情况下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单不饱和脂肪酸
在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和健康研究中,与上海居民相比,北京居民的红细胞n-6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较高,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较低,可能与两地区饮食习惯不同有关。
来源:Sun L, Zong G, Li H, et al. Fatty acid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review of studies in Chinese populations. Eur J Clin Nutr, 14 August 2020.
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和健康研究显示,红细胞中棕榈油酸、油酸水平最高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26%~51%,棕榈油酸较高者也更易患2型糖尿病,主要对脂联素和炎症标志物有不良影响。
例如,FADS1-rs174550与HDL-C水平较低有关,而当亚油酸和α-亚麻酸水平较低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说明这一基因变异对血脂异常的不良影响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较少有关。
而在上述中国台湾研究中,血浆总反式脂肪酸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患代谢综合征。
浙江前瞻性调查高血压和生活方式(ZPIHL)研究显示,血清16:0(16碳饱和脂肪酸,棕榈酸)水平越高,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
但在一项基于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血浆18:0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急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5%。
研究者表示,各饱和脂肪酸对各种心脏代谢疾病的影响仍不明确,尤其是奇数链和极长链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上海女士健康研究也发现鲜牛奶有心脏代谢保护作用,每天喝200 g以上鲜牛奶的女士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54%。
在上面提到的中国台湾研究中,血浆总饱和脂肪酸水平最高者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
横断面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血液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呈负相关。
作者指出,我国评估反式脂肪酸和心脏代谢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仍较少,未来尤其需要在奶制品摄入量不同的人群以及喜欢西式饮食的人群中开展相关研究。
我国研究显示,国人红细胞中的反式脂肪酸水平明显低于西方人群,而且我国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是反油酸(反18:1异构体),这主要来源于奶制品。
研究者发现,某些脂肪酸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改变中国人群的疾病易感性。
总体上,中国研究关注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
在浙江前瞻性调查高血压和生活方式研究中,血清16:1n-7(棕榈油酸)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4年期间,总饱和脂肪酸和偶数链饱和脂肪酸摄入越多,总死亡风险越高(最高增加65%~83%),而奇数链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最高者死亡风险降低36%~41%。
遗传研究
在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中,红细胞棕榈油酸、油酸水平高者更容易超重或肥胖。
在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和健康研究中,反油酸水平和奶制品摄入量较高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各种心脏代谢标志物也有所改善,而与奶制品无关的反亚油酸(反18:2异构体)水平则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和上海女士健康研究还显示,n-3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饱和脂肪酸
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中位随访5.6年的结果表明,红细胞18:0(硬脂酸)和20:0(花生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最高增加46%~49%。
6分钟步行试验可替代心肺运动试验!中国专家共识
6分钟步行试验能较好地复制老年患者日常生理状态,评价老年患者的整体活动能力和功能储备,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易行、耐受性好、可靠有效、更能反映日常活动的临床试验。近期,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老年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6:31:220000丹麦研究称,糖尿病患者少吃碳水化合物,适度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可降低血糖
近期,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体重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含量和适度增加脂肪的饮食既可以治疗高血糖,又可以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研究者发现,该饮食模式可通过降低餐后血糖和长期血糖来改善血糖控制。此外,它还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对脂肪代谢有益。研究目的是在不受体重减轻“干扰”的情况下研究饮食的影响。因此,要求患者保持体重。赵水平建议我国调脂原则:极高危患者强化降脂,中危患者中等强度降脂,必要时联合用药
10月13日,在第六届阿斯利康心血管高峰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指出适于我国人群调制治疗原则:对于极高危患者需强化降脂,而对于广大中危患者中等强度降脂或为最佳选择,必要时联合用药。赵教授指出,最近公布的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再次传递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一点更好的理念,中高危人群LDL-C目标值整体更低。无锡人民医院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巧”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羊镇宇、张能等发表研究称,仅采用入院时hs-cTnI水平并不能有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使用hs-cTnI动态变化指标,如变化斜率或者相对变化值诊断急性心梗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入院时hs-cTnI值。美更新房颤患者管理指南: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等应作为首选抗凝药物,但应注意查肝肾功能
1月28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联合发布了2019版AHA/ACC/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指南建议,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被推荐作为华法林的优选替代药物,用于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风险。除非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植入心脏机械瓣,房颤患者都应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