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饮料是杀手(深圳学者39项研究分析)
[1] Qin P, Li Q, Zhao Y, et al.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20 Jun 11.
增加12%或21%的肥胖风险;
不论如何,“含糖饮料有害健康”的警示语也该用用了。
研究显示,每多喝一杯250 ml的加糖或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就会相应:
最甜的有时候是最有杀伤力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全因死亡均呈线性相关;加入人工甜味剂饮料与肥胖、2型糖尿病呈线性相关,与高血压与全因死亡不呈线性相关。
[3]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来源:
增加10%或8%的高血压风险;
[2] Chazelas E, Srour B, Desmetz E, et al. Sugary drin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BMJ, 2019, 366 : l2408.
研究者指出,少喝这些饮料或有助于上述疾病的一级预防,不过对于干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加糖或人工甜味剂的饮料除了会带来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外,之前一项纳入10万名参与者的法国研究还发现,每天饮用100 ml含糖饮料,就会增加18%的癌症风险,23%的乳腺癌风险。
而且这项研究还发现,即使是纯果汁,也会产生同样的癌症风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近日深圳大学公卫学院张明等对39项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多喝加糖或人工甜味剂饮料,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增加4%或6%的全因死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含糖饮料消费呈上升趋势,近期发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特别指出,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增加19%或15%的2型糖尿病风险;
肥胖性心肌病独立存在!?中美学者综述
心衰患病率的上升,部分原因是由于超重和肥胖流行所促成。近日,一篇中美学者发表的文章指出,当前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证据支持“肥胖性心肌病”这一疾病的存在,并且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脏病而发展。肥胖性心肌病,指仅由肥胖引起的心脏结构、功能以及代谢异常。这个概念也不是新近提出的,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提出。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6:26:110000美研究称,老人养个宠物更健康
密歇根大学关于健康老龄化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养宠物,无论是狗、猫、鸟还是鱼,都报告说他们的宠物帮助他们变得积极,生活习惯更好,心理更健康。研究人员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51名50-80岁老年人进行了这项基于网络的健康老龄化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55%)的老年人至少有一只宠物,大多数人养狗(68%),其次是猫(48%)和鸟、鱼或仓鼠之类的小宠物(16%)。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56:220000JACC最大样本肥厚心肌病注册:36%有肌节蛋白基因突变
JACC发表全球全球最大规模的肥厚性心肌病注册研究数据提示,36%患者存在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阳性和突变阴性的病变特点不同。研究者发现,肌节突变阳性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室间隔反曲形态,纤维化较多,但静息性梗阻较少。肌节突变阴性者更易出现基底间隔肥大,但纤维化较少。研究者首次将高科技成像、基因分析和生物标志物数据与传统临床信息相结合,以便于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最复杂的分析。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4:25:100000反射性晕厥,有神经内分泌激素参与!北大人民医院刘文玲等文章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文玲等发表综述文章指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反射性晕厥的一种类型,既往认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原因,但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其单独或协同作用,引起晕厥。中国卒中康复指南更新:轻中度卒中,在病后1天就应开始康复
脑卒中后残疾是个大问题,怎么减轻患者残疾,回归社会?卒中后有效康复很重要。为了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2012版康复指南进行了更新。1.建议在发病/入院24h内启动二级预防措施;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