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0(2017年抑郁症增幅25,5636万人患病,占全球五分之一,中国疾控中心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之所以抑郁症流行,研究者认为这与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社会压力等的冲击相关。
改善人群心理健康,也是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其中促进心理健康就纳入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研究者指出,中国人口占全球的18.4%,但抑郁症人群就占全球病例的21.3%,这提示,抑郁症已成国人重要疾病负担。
就不同年龄人群而言,虽然5~54岁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有所降低,但≥55岁人群却在上升。
对于女性而言,研究者指出,心理精神因素、激素水平变化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图3 2017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区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DALY率(a)和1990~2017年年龄标准化DALY率的变化情况(b)
来源:
图2 1990~2017年不同年龄人群重症抑郁症和心境障碍的流行和年龄标准化后的患病率的变化

[1]Ren X, Yu S, Dong W, Yin P, Xu X, Zhou M.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China, 1990-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J Affect Disord, 2020, 268: 95-101.
在1990~2017年期间,抑郁症患病率从3224.6/10万人上升到3990.5/10万人,增加了24.7%。
抑郁症所致伤残与过早死亡而失去的寿命年(DALY)率从521.1/10万人增加到607.4/10万人,增幅16.6%。
尤其是女性在生产后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如果在这一阶段缺乏支持和照顾,日后会增加抑郁症倾向。此外,绝经期女性中抑郁症也较为常见。
就男女而言,2017年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是男性的1.7倍。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846-858.
但是,目前人群对抑郁症了解不足,寻求帮助较少,心理健康辅助医生也严重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通过分析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数据发现,抑郁症已成国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我国有5636万抑郁症患者,占全球总病例的21.3%,其中女性和55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抑郁症的患病率和所致DALY均增加,不过除了中国香港年龄标准化后均有所下降,其中湖北、安徽、山东降得最快。
研究者指出,应特别关注香港、青海、湖北和东北各省的抑郁症疾病负担。
2017年,华北、华东地区抑郁症所致DALY率高于西北和东北地区。

图1 1990~2017年不同年龄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情况
抑郁症有两大类:重度抑郁症和心境障碍。研究发现,两类患病率均明显上升,尤其是心境障碍。年龄标准化后重度抑郁症患病率有所下降,心境障碍保持平稳。
抑郁症在老年人群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研究者指出,这会增加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老年痴呆症和脑卒中风险。

情绪低落、悲观、缺乏热情和活力、睡眠质量差、生活质量差、自杀风险高……抑郁症这种常见的慢性病很是折磨人。
决定性证据!补充维生素D,不能预防骨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
维生素D补充剂被推荐用于改善骨骼健康,以往发表的有关补充维生素D对骨折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益、无影响或有害的证据均有。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纳入2.5万健康的中老年人、长达5年的VITAL研究最新分析表明,补充维生素D不能预防中老年人群的骨折。杨进刚阜外2023-09-29 08:27:23
0000超五成老年房颤患者未抗凝!解放军总医院注册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郭玉涛在欧洲心脏杂志子刊发表的中国老年房颤优化抗凝管理注册研究显示,我国老年房颤患者中只有44.7%使用口服抗凝治疗。研究纳入5742例老年房颤患者,55.3%的房颤患者没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其中64.7%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华法林(48.1%)和新型口服抗凝药(51.9%)的应用比例相当。新型口服抗凝药中,70.9%为达比加群,27.7%为利伐沙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药和中药是最常见的用药不当!中国房颤注册研究
近日,马长生牵头的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的一项新分析显示,在≥65岁房颤患者中,43.6%存在潜在不当用药,中药最常见;而71.6%属于该用的药但没有用,最主要是抗凝药物。研究发现,约一半的患者(49.4%)接受了≥5种的药物。其中,38.4%、2.8%和2.4%存在一种、两种、三种潜在不当用药。研究发现,有38%的患者在服用中药,占所有用药不当的75.3%。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5:41:16
0000Lancet:欧洲学者发现能识别从ICD中获益的患者的新指标
植入ICD可以挽救生命,但也有风险,一小部分植入ICD一级预防的患者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欧洲研究发现,一种新的交感神经活动相关复极不稳定的标志物——周期性复极动力学,可以帮助确定最有可能从ICD中获益的患者,避免ICD带来的损伤。每一次心跳包括一系列的去极化和复极。心力衰竭通常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这种过度兴奋会使心脏复极不稳定,导致心律失常风险急剧增加。阜外医院起搏导线置入新方法,助力希氏束起搏!王浩和华伟等研究
希氏束起搏(HBP)因其起搏直接夺获心脏传导系统,保证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而备受关注。但希氏束起搏手术成功率低、希氏束夺获阈值偏高、心室感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