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应常规查甲状腺功能(纠正激素紊乱是减重关键,欧洲内分泌学会指南)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近期,欧洲内分泌学会(ESE)发布了肥胖人群内分泌检查的临床实践指南。 ESE指出,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发生变化,肥胖人群常合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但由于身体脂肪本身引起的变化,导致这些疾病诊断起来比较困难。 鉴于此,该指南针对肥胖人群提出了45条内分泌检查建议。 一般检查 1、所有人均应计算体重指数。体重指数>30 kg/m2初步诊断肥胖;如果<30 kg/m2,要测量腰围。 2、并非所有肥胖者都需要常规看内分泌科。 3、肥胖者减重的关键在于纠正激素紊乱。 4、进行激素评估时,要考虑到干扰激素检测的药物和膳食补充剂。 甲状腺功能检查 1、建议所有肥胖者检测甲状腺功能。 2、建议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来评估是否存在甲减。如果TSH水平升高,需要进一步检测游离T4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体。 3、对于TSH水平升高的患者,不建议常规检测游离T3水平。 4、肥胖人群的激素正常参考值与非肥胖人群一样。 5、不论甲状腺自身抗体是否阳性,肥胖者如存在明显的甲减(TSH水平升高,同时游离T4水平降低)要进行治疗。 6、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反对用甲状腺激素来治疗肥胖。 7、肥胖者如合并高促甲状腺素血症(TSH水平升高,游离T4正常),无需以减重为目标而进行治疗。 8、在决定高促甲状腺素血症是否需要治疗时,要考虑TSH水平、甲状腺抗体以及年龄。 9、不论甲状腺功能如何,不建议肥胖者常规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皮质醇检查 1、肥胖人群不应该常规进行皮质醇增多症的相关检查。 2、如临床怀疑皮质醇增多症,应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 3、对于计划做减肥手术的患者,应考虑筛查皮质醇增多症者。 4、肥胖人群的激素正常参考值应与非肥胖人群一样。 5、对于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不建议进行皮质醇增多症的相关检查。 6、如考虑筛查皮质醇增多症,建议首选地塞米松(1 mg)过夜抑制试验作为筛查工具。 7、如果1 mg地塞米松过夜抑制试验阳性,建议进行第二次生化检查,可以选择24小时尿皮质醇检测或午夜唾液皮质醇检测。 8、对于所有确诊皮质醇增多症的患者,建议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查明皮质醇增多症的病因或来源。 9、在大多数患者中,治疗经检查证实的内源性皮质醇增多症并不能使体重指数恢复正常。 男士性腺功能检查 1、不建议肥胖男士常规进行性腺功能减退的相关生化检查;如果有性腺功能减退的关键临床症状或体征,建议进一步检查。 2、对于有性腺功能减退临床特征的肥胖男士,建议检测总睾酮和游离睾酮水平(或计算)、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促甲状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LH)。 3、在肥胖人群中,建议睾酮水平采用年龄特异性的参考范围。 4、对于经生化检查或临床症状提示存在性腺功能减退的肥胖者,通过减重来促使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是非常重要的。 5、如果无法达到体重减轻,且性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持续存在,可考虑个体化应用睾酮治疗,应考虑到禁忌证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性腺功能低下。单纯存在肥胖并不足以启用睾酮治疗。 6、建议应用睾酮治疗,以将睾酮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7、当生化指标恢复正常6~12个月,但临床症状并未改善时,建议停用睾酮。 8、对于希望生育、但性腺功能减退的肥胖男士,不建议睾酮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女士性腺功能检查 1、不建议肥胖女士常规进行性腺功能检查。 2、对月经紊乱和长期无排卵或不育的肥胖女士,建议评估性腺功能。 3、在评估月经紊乱时,建议检测促黄体生成素、促甲状腺激素、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Δ4-雄烯二酮、雌二醇、17-羟孕酮和催乳素水平。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律但尚可预测,建议在卵泡早期进行评估。 4、在评估无排卵时,建议检测促黄体生成素、促甲状腺激素、雌二醇、孕酮和催乳素水平来评估性腺功能。 5、当根据临床特征考虑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时,建议检测总睾酮、游离睾酮、Δ4-雄烯二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评估是否存在雄激素过多。另外建议评估卵巢形态和血糖水平。 6、多囊卵巢综合征女士如有额外的代谢综合征特征,建议启用二甲双胍治疗。 7、如果单纯是为了减轻体重,不建议用二甲双胍治疗。 8、对于绝经后的肥胖女士,不建议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来单纯减肥。 其他内分泌检查 1、不建议肥胖人群常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生长激素(GH)。 2、仅建议怀疑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检测IGF1/GH;如检测,至少要进行一次动态功能试验。 3、对于生长激素水平正常的肥胖者,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来治疗肥胖。 4、不建议肥胖人群常规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检测。 5、不建议肥胖人群常规进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相关检测。 6、除非怀疑综合征性肥胖,不建议肥胖人群常规检测瘦素、生长激素释放肽等其他激素。 7、肥胖者如果存在顽固性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是否存在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来源: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ndocrine work-up in obesity. Eur J Endocrinol, 2020, 182: G1–G32.
冠脉病变早期,代谢组学已有明显改变!哈医大于波等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等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基于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发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手段。作者表示,这些标志物不仅加深了对冠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Medpage Today:2015年影响心血管临床实践5大进展
近日,MedpageToday邀请多位知名专家评选出2015年度心血管病领域内最能影响临床实践的五大进展:1.SPRINT研究公布:强化降压的新证据美国两大核医学影像学会发表声明称,应大力推广PET心肌灌注显像
今年8月,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和美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学会(SNMMI)共同发布了关于心肌灌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临床适应证的联合声明。这项联合声明详细阐述了PET心肌灌注显像的明确优势,比如高质量图像质量,较为精确的诊断且不易受患者体型影响,对不同危险度患者准确分层,较短采集图像时间,低辐射剂量,以及独特地可以绝对定量测定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储备值等。年轻人肥胖,最易成糖友!华中科大学者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廖云飞、刘刚、潘安等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表明,在大约70种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遗传风险评分中,大多数对≤50岁人群的影响最大,其中肥胖的风险最高。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强调在年轻人中促进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必要性,其中要优先考虑干预肥胖。若出血风险高,支架术后1个月双抗更安全!JACC研究
此前,长期双联抗血小板(双抗)治疗一直是冠脉介入治疗尤其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于出血风险高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长期双抗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明显大于其对缺血事件的降低作用。因此,近年来,很多研究开始聚焦于缩短双抗治疗时程,其中STOPDAPT-2研究和MASTERDAPT研究评估1个月的双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