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体重与成年后高血压风险无关(全球百万人遗传学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既往研究显示,出生体重较低的人,成年后出现高血压的风险高于出生体重正常的人。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Zheng Yan联合国内外100余名学者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出生体重与成年后的高血压风险并没有因果关联。 研究者利用60项相关研究中的18万余人数据,对低出生体重与成年期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层面的分析,并利用EGG联盟中15万余人及ICBP联盟和英国生物样本库中共75.7万余人数据,对低出生体重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基因关联汇总分析。 在研究层面分析中,低出生体重的人成年后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出生体重每减轻1个标准差,成年后高血压风险增加22%。 但是,经遗传学校正的出生体重与高血压风险之间并无关联。 全基因关联汇总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即遗传决定的出生体重与血压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 来源: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Does Not Support Causal Associations of Birth Weight With Hypertension Risk and Blood Pressure in Adulthood. Eur J Epidemiol. 2020 May 7.
0000
相关推荐
Circulation刊发文章提出心血管病精准治疗概念框架:针对脂蛋白、炎症、代谢、血小板和凝血靶标,多种新药决择有依据
近期,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心血管病精准治疗概念框架。作者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发生12个月后,还可以考虑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或联合使用低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这些多针对不同病理生理学靶点的新药,已经在大型且良好实施的临床试验得到证明。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1:20:59
0000《自然通讯》研究:新发现35个与人类血脂水平相关的新脂质基因变异
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称,发现了35个与人类血脂水平相关的新脂质基因变异,其中10个基因变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这项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脂质测量方法相比,以循环分子脂质水平为重点的遗传研究更有助于改善心血管风险的预测和治疗。血脂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传统的血脂如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通常被监测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接触臭氧,增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Lancet子刊周脉耕等研究
随着光照时间增多,天气变热,臭氧8小时浓度将逐渐替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发表在Lancet子刊上的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接触臭氧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臭氧对65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比65岁以下人群更为显著。阜外张澍团队发现:北京心原性猝死53%发生在家中,12%在去医院路上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林峰和张澍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北京死亡的人群中,有10%左右的人为心原性猝死。有53%的猝死发生在家中,12%的人猝死在去医院的途中。这个研究和之前安贞医院赵冬等进行的一项研究结论一致:2/3的急性冠心病死亡发生在院外。“猝死抢救的关键在于现场抢救,目前亟需加强猝死急救知识和复苏急救技能的普及。”研究者指出。JAMA杂志发布中国最新食盐和钠摄入报告:吃盐减少,但钠摄入量相当于14克盐
近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吴永宁教授等在《JAMA》上发表了“中国食盐与钠摄入量”的最新调查数据。该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居民平均食盐量从11.8g/d降至9.2g/d,下降了约22%。但成品食盐只是中国人摄入钠的来源之一,酱油等调味品以及咸菜等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盐分,但通常没有计入盐摄入量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