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这三种油增糖尿病风险(1,5万国人追踪14年)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章宇教授等人开展的一项平均随访达14年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提示,经常用猪油、花生油、植物调和油做菜,可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而用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不增加糖尿病风险。 研究者认为,总体上,减少做菜时的用油量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近期公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每天食用油不能超过20 g(2瓷勺),要多选用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亚麻籽油、茶油、橄榄油等,并调换使用。 章宇等发现,总体上,不论食用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均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 多因素分析显示,猪油、花生油、植物调和油用量处于最高三分位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不食用这些油的人分别增加了31%、36%、42%,但食用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较多的人中2型糖尿病风险并未显著增加。 据估算,如果每天用一汤匙(8 g/2000 kcal)大豆油来替代猪油、花生油、植物调和油和其他植物油的总量,2型糖尿病风险就会降低3%。 该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对1.5万余名无糖尿病的国人平均随访了14年。在每次调查时评估各种食用油3天的用量,并计算累积平均食用量。随访期间,共1014人诊断为2型糖尿病。 来源:[1]Cooking Oil Consump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 Nutr, 2020 May 4; nxaa103. [2]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0001
相关推荐
阜外医院CAMI研究最新分析:血小板减少症与心梗患者预后差有关系
阜外医院窦克非等曾发现,对于择期介入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远期死亡及心原性死亡发生率较高。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患者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院内预后如何?阜外医院牵头的CAMI研究对此进行了作答。在这项最新分析中,心梗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患病率为2.2%。这种介入技术,可提高CTO成功率!葛均波院士等JACC子刊研究
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一直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且随着CTO病变日趋复杂,手术难度不断增加,术中失误风险也增加。近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等发表在JACC介入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CTO病变,在首次尝试介入治疗失败时,采用改良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并使导丝通过病变(guidewirecrossing),再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可明显提高。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3:37:17
0000阜外医院研究:女性冠脉介入治疗远期效果,年龄最关键!
年龄对于女性心血管健康很重要,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那么对于不到60岁和大于60岁的女性冠心病患者而言,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有何不同?阜外医院袁晋青、唐晓芳等研究发现,不到60岁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两年预后较大于60岁者要更好,年龄是影响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研究称,服用抗生素>2月,心血管死亡风险增57%
美国Tulane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抗生素的老年女性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7%。抗生素的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以持续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耐药性的问题,而该研究是首个探讨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对死亡率的影响的研究。【阜外病例】甲减是他汀和贝特类药物相关肌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调脂患者似乎最为普通常见了,但有时候就是这种普通常见“挖了个坑”。近期阜外医院就报道了一个这样的病例。患者66岁,因“肌痛13天,肌酸激酶(CK)及转氨酶升高1天”入院就诊。患者有甲减病史4年,服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1年。另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10年,10年间规律服用非诺贝特0.2g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