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衰老,肥胖,杂志文章称,肥胖可导致慢病早发,寿命缩短)
有研究提示,肥胖者即使经常运动,其运动能力与不运动但是不胖的人一样。
相反,每减少10%的体重,所有癌症的风险降低10%。尤其是对于女性,研究显示,减重可降低44%的子宫内膜癌风险。
作者指出,衰老和肥胖都可能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衰老和肥胖组成一个恶性循环,促进了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图1)。
2 行动不便,肌肉减少
肥胖也与人的运动能力下降有关,越胖的人体力活动能力越低。
3 糖尿病
虽然肌肉减少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但肥胖时,骨骼肌结构和代谢的不良改变可能导致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
我国刚刚公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也指出,腰围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有效预测指标。
从分子水平分析来看,肥胖不仅损坏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的完整性,还会改变DNA甲基化模式,这均与不同组织的表观遗传老化有关。
众所周知,年龄是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促进了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据估计,60%以上的高血压是由肥胖直接引起的。
此外,肥胖与肌肉萎缩和肌肉代谢异常有关,这是衰老的特征。
如图2所示,超重(紫色线)或肥胖(棕色线)人群发生年龄相关慢病的年龄要早于体重正常人群(蓝线),且更严重。肥胖/超除了促进年龄相关慢性疾病的早发,还会缩短健康寿命以及总寿命。肥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久坐、吸烟(红色线),会进一步促进这些疾病的早发和加重。
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有研究利用体重指数评估糖尿病的终生风险,18岁时BMI为18.5,则2型糖尿病的终生风险为7.6%,若BMI>35,则2型糖尿病的终生风险则高达70.3%。
[2]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下载原文】
图1 衰老和肥胖导致年龄相关的疾病的机制
《肥胖》杂志刊出文章指出,肥胖是一种加速衰老的疾病,应将肥胖视为一种衰老性疾病。作者称,肥胖和衰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5%的癌症可归因于饮食因素和肥胖。过度肥胖会使癌症的相对风险增加1.1-7.1倍,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胆囊癌、结肠和直肠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肾脏、肝脏、胃癌、食道癌和子宫癌。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数据显示,BMI≥30的35~65岁人群患痴呆的风险高出常人23%~47%。研究发现,肥胖导致β-淀粉样蛋白负荷、脑萎缩和神经变性,进而增加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5 高血压
此外,有研究提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儿童时期肥胖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5倍,从儿童期开始一直肥胖则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2倍,儿童期超重但成年后变瘦的人也面临更高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受损风险,同样面临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
虽说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腿脚不灵活了,心力跟不上了,这很正常。
6 阿尔兹海默症
这种肌肉减少和肥胖的结合被称为肌肉减少性肥胖,反映了肌肉减少和肥胖通过一种正反馈机制互相促进。
[1]Tam BT, Morais JA, Santosa S. Obesity and ageing: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bes Rev. 2020,21(4):e12991.【原文链接】
7 癌症
65岁以上人群中,患糖尿病的人比较多,其中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肥胖.
作者称,肥胖进一步恶化了这些情况,而且很多疾病虽然传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风险增加,但是肥胖与这些疾病的易感与早发都脱不了干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人类正常衰老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肥胖加速了这一衰老过程,使得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更早。腹型肥胖更是促进心血管病早期发生的催化剂。
1 流感
4 心血管病
肥胖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张力、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高胰岛素血症、肾脏的结构变化和循环脂肪因子比如瘦素的升高,增加高血压风险。
作者指出,预期寿命的缩短可能是因为肥胖在多个层面上加速了衰老。
肥胖者更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比如流感,除了老年人,肥胖者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而且肥胖的人患流感的风险更高,接种疫苗的保护效力也低。
因此,BMI和中心性肥胖都是高血压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40岁以后,肥胖使男性预期寿命缩短5.8岁,女性预期寿命缩短7.1岁。肥胖患者也有其他衰老迹象,包括“生命时钟”端粒的缩短、全身炎症和器官功能的衰退。
图2 肥胖导致与年龄相关疾病发展的过程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癌症的患病几率显著增加,但是年龄等内因对癌症发展的贡献率仅占比10%-30%,而肥胖等外在危险因素则对癌症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来源:
所以,肥胖患者的日常活动困难,而且更容易跌倒和骨折,这是肌肉减少和衰老的共同特征。 肌肉减少症很可能因肥胖而恶化。
肥胖患者体重标准化肌肉力量比正常人群要弱,此外,肥胖也会导致脂肪向肌肉的浸润,这可能是导致肌肉减少症早发的原因。

此外,肥胖者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更大。与正常体重者相比,即使是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49%和96%。

研究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成人BMI分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BMI外,腹部脂肪面积大于100 cm2的年轻成年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高达18倍。
虽说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但是肥胖也与大脑中与年龄相关的功能下降有关,倒是执行功能下降、记忆丧失和处理速度受损。 此外,肥胖可能加速神经退行性变。
运动血压变化可预测死亡风险!弗明汉子代研究新分析
近期一项弗明汉子代研究最新分析显示,运动时血压升高和之后血压下降缓慢与心血管病及死亡相关。这项研究共纳入了弗明汉子代研究中1993人,平均年龄58岁。研究显示,运动时血压升高,而之后下降缓慢与左室质量和颈动脉中膜厚度相关。运动舒张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就会增加15%的心血管病风险。运动收缩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会增加40%的高血压风险。生吃蔬菜,才能防心血管病?!英国40万人研究
既往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饮食不健康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蔬菜摄入不足。据估计,全球每年因蔬菜摄入不足而过早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达150万左右。而多吃蔬菜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目前膳食指南均一致建议多吃蔬菜,并强调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分。然而,很少有研究区分煮熟的蔬菜和生鲜蔬菜对健康结局的影响。阜外医院姚焰等总结千例房颤消融数据:消融后4.4%患者新发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无影响,或与消融后炎症有关
阜外医院姚焰等近期发表的千例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显示,消融术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多为单纯室早,且无症状,不影响患者预后。46例(4.4%)患者发生新发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2例患者为单纯室早,4例为室早合并短阵室速。31例患者没有症状,15例患者有心悸伴胸闷,无患者出现晕厥和晕厥前兆。预测心脏手术效果,血常规“会说话”!阜外医院研究
哪些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严重并发症风险高?阜外医院晏馥霞、武勰等表示,围术期一纸血常规化验单“会说话”。作者指出,一些指标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助于及早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其整体预后。白细胞计数术前白细胞计数增高是心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用于预测预后的临界值为13×109/L。对于术前白细胞计数超过临界值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必要时推迟手术时间。欧洲心脏病学会“抑郁和冠心病”声明:建议冠心病患者筛查抑郁,怀疑者应转专科治疗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关于抑郁和冠心病立场文件,指出15~3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抑郁,比普通人群高2~3倍。女性约为男性2倍,尤其是年轻女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且冠心病和抑郁存在恶性循环,冠心病患者中抑郁较常见,而抑郁者预后较差。冠心病合并抑郁者常发生的气短和(或)胸痛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无关,比其他传统危险因素预测性更强。这可能与抑郁和胸痛有共同的神经激素途径和遗传背景有关。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21:08
0000